山阴文联记事(十三)
黄冀
文联工作了二十五年,搬了五次家。每一次搬家的记忆,都似电影胶片的拷贝,存放在了大脑中,永久收藏。退休之后与同事们在微信群里忆起搬家之事,余味十足。
1996年到文联任职时,文联的办公室还在原文卫大楼二楼最东边门对门的两间屋子,当时我在县委办公室的工作还没有移交,故一天也没有去那个地方工作,文联最早的办公室给我的记忆是模模糊糊的。
任职后不久就整体搬迁到原县委政府大楼二楼最西部的三连套间里,当时这里是县委办公室的地盘,我们俗称火车皮。大概半年之后又搬迁到四楼东部,工作人员也在逐步增多。此期间虽然到史志馆兼职一年有余,史志馆由旧街原政府小招待所旧址搬迁到县委政府大院西二排的平房,我一直在四楼未离开。
数年之后到了乳品集团二楼,在了十年,是三间小屋子。2014年在县委政府大楼三楼315室办公。2019年的五一节搬迁到县委党校二楼的201室,这次办公室调整,最初的安排是在县城东部边缘的一个地方,交通不方便。联系了党校丰贵宝校长,贵宝爽快答应接收。
几次搬迁,都有印象。往乳品集团搬时,雇了一辆三轮车,货物装入后,我也爬上了车厢,并招呼她们几个一同上车。开始她们不愿意,说“不安全”。司机师傅说:放心吧,几分钟就过去了,没事。我知道她们是虚荣心在作怪,便招呼司机“咱们走,不管她们了”。我们刚走出十几米,她们便扯开嗓子喊开了:等等,把我们也拉上。到县政府315室后,八个人围坐在一圈学习、工作、交谈,其乐融融的情景,历历在目。
二十多年里,变迁很多。最初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几年后换成摩托车,再后来会开车的开上了汽车;最初办刊的文章都是先写在稿纸上,再到印刷厂打印、排版,后来直接输入电脑,到时候发电子版了事;最初作者来稿不是邮寄就是送达,后来一个征稿启事发出,打开编辑部邮箱就可审稿;最初开资时,先在工资表上盖章或签字再领工资,后来在还不知晓的情况下就打在每个人的卡上;最初打开水,先提上暖壶到政府锅炉房等开水,后来使用了电热壶,到党校后更上一层楼,喝的是纯净水等等,不一而足。
每次搬家,包括笤帚、拖把等用品都要带走,彰显节俭搬家理念。雇人拉运时,会因为运费和劳务市场的人员讨价还价,导致人家十分的不解:没有见过你们公家单位还为几十元争来争去。
最近的一次搬迁,我们选择在五一假期,没有喧哗,也没有影响党校同志的工作,悄然无声搬了过来。搬完最后一车,秀云还掏出手机与空荡荡的办公室合影。记得摆好最后一个柜子,李丽和雪梅从心里溢出的幸福感漾在脸上,笑靥遮蔽了疲态。那天中午,我们为了能吃上搬家糕,找了好几个饭店,当终于如愿后,共同的心愿是:吃了搬家糕,再不用搬家。
二十多年一路走来,五次搬家,变化可真大,既是个人生活变迁、更新的见证,更是每个单位变化的缩影,总能让我念起,许多乐趣与美好的记忆,深深地烙在了心底。
2022.5.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