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强中
   
其实关于怎么学中医、怎么学伤寒这样的问题,我在前面的帖子里已经讲了很多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翻看、去点击。我今天只是想讲一下看一本“对”的书是多么的重要。
   
我自己回顾了一下,我在真正开始研究《伤寒论》之前我虽然也学习了中医很多年,但是自己感觉自己依然是糊里糊涂的。虽然我也知道很多中医理论、会背很多中药功效,会背好几百首方剂歌诀,可是一到了临证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知道该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真正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在我研究《伤寒论》并撰写《白话讲伤寒》大概4-5年左右的时间,那时候我已经从《伤寒论》原著中领悟出了“连山图”(分为阴图和阳图),特别是领悟出“连山阴图”,也就是人体内阴液/阴气运行的规律图、轨迹图,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功力大涨,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以前所学习的各种中医知识开始汇聚,并且融合,逐渐的变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各种支离破碎的概念、名词都逐渐的变得亲切了起来。
   
当我最后把“弓乙图”(也包括阴图和阳图)也领悟出来之后,虽然文稿已经过三次易稿,数次大改,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开始系统化,特别是对“辨证论治”这个我熟的不能再熟的概念有了和在书本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我觉得我的理解更科学、更进步、更完善。大家不必急于否定我的这种说法,您可以去看我写的《白话讲伤寒》,等您把整本书都看完了再来评论我的言论,看我说的对不对。
   
作为一名中医科班出身的中医大夫,我对国内中医药高等教育有着切身的体会,在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整个培养过程里,我深切的感受到如果不花大力气着重培养中医思维,光是背书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为了让后来的人在学习中医上、学习伤寒论上少走弯路,我立志写下了这部《白话讲伤寒》,虽历时接近8年才得以完成,但我不后悔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各种代价,因为我相信:真正的好书是很难得的,也是会受到追捧和欢迎的!对中医学的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认真、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会在书中一一呈现,这不需要吹嘘,8年对一本书的打磨可以说明很多问题。这8年中我只写了这一本书,一本60多万字的书。  
   
《伤寒论》是很难学的,如果很容易,大家岂不是早就学透彻了,哪里需要那么多注家来一个一个的解释,就是因为不好学,很难学,所以才需要后人不断的继承,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
   
我用我的真心对天发誓,我在撰写这本《白话讲伤寒》时绝对真诚,就因为我深知,如果好的理论被更多的医生所掌握,就能够造福更多的老百姓,就能够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因为医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就可以治好更多的病人,这远比一个人水平的提高要重要的多。如果全社会都重视中医学,关注中医学,自然中医学就能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