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伤寒的基础——弓乙图(一)
标签:
股票健康时尚娱乐旅游 |
有了前面这些基础的认识,咱们再往下说就容易了。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在中医学相关的各类教材、专著、文献乃至各类针灸挂图中,用来示范穴位所在的人体标本的手臂要么就是整个下垂的,要么就是大臂下垂而小臂上斜,从没见有一幅图中人体标本的手臂是整个上举的!恰恰是这种约定俗成的画法,掩盖了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阳气在人体中的运行方向。按照常规经络图的画法,通常我们都会把十二正经的经络循行路线记忆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这种记忆方法忽略了人的手脚应该按照阴阳对分的原则进行上下划分,手臂在上而腿脚在下。强调上下的差别就是为了突出十二正经上下走行方向的不同。
现在我们来重新画一下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图,还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上关于十二正经的走行路线来画,但是要将人体标本按照“双手在天,双臂直上;两足踏地,两腿直立”的要求进行重新描画。画完后你就会发现十二正经的大致走行方向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比如手臂下垂的手太阴肺经本来是从胸部上行后弯折向手臂,再从手臂下行,现在就改为了直接一路上行;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原本是从示指末端沿手臂上行后弯向锁骨上窝,再经胸腔下行到大肠,现在就改为了直接一路下行。同样变得清晰的还有手少阴心经(向上)、手太阳小肠经(向下)、手厥阴心包经(向上)以及手少阳三焦经(向下)。至此,手三阴和手三阳的上下行方向就变得非常明确,那就是:手三阴经均上行,手三阳经均下行。按照课本标注的循行路线,足三阴三阳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看清楚大致的运行方向,那就是:足三阳经均下行,足三阴经均上行。按照方向清晰后的大致循行路线分别给每一条正经画一条向上或者向下的带箭头的直线(长度相等且平行),然后再把这十二条带箭头的直线按照课本的交接顺序首尾相接。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衔接出现了问题,因为会出现两根箭头均向上的直线挨在一起或者两根箭头均向下的直线挨在一起的现象,这样硬性衔接画出来的图很怪异,也体现不出十二经的主要循行特点。此时你只需要稍微做一点改动,就可以让腐朽立马变为神奇,那就是让同一方向的两条直线上下排列,这样做的依据是课本上描述的十二经都是按照“手经(向下)→足经(向下)→足经(向上)→手经(向上)→手经(向下)”的顺序衔接的。当你做了以上的改动后,画出来的图应该是包含三个波峰或者三个波谷的柱状图。这样的图仅能代表十二经的交接顺序和方向,没有把十二经的阴阳变化关系包含进去,所以还需要再做一些改动:将每一经的直线改为“S”形曲线,并让每一条曲线都倾斜一定的角度,由原来的直上直下改为缓升缓降,体现一种变化的渐进趋势。经过这一系列的修改,我们就得到了下面这幅十二经阳气运行图。
十二经阳气运行图
这幅图实际上是十二经阳气运行规律的简化图,体现了每一经阳气的总体运行趋势和方向。由于十二经阳气是首尾相接、无限循环的,所以这幅图也就可以无限的延伸,可以一直接下去画,这样一来,这幅图就变成了延绵起伏的“山”的形状,无数的山所形成的图画就叫“连山”。在上述这幅图中也已经体现出“连山”的特点,只要将三焦经和胆经移动到心包经之后就可以看见三座山峰,“连山”之意不言自明。上述这幅图是十二经阳气运行规律最稳固的画法,其排列方位存在一定的巧妙,特别是将脾胃二经放在中间的“峰谷”位,不仅体现了脾胃属土居中的特点,也体现了土地势坤、厚德载物的品质。久已失传的《连山易》就来源于此图,有些古书上将这图密而不传,只提到“双乳”、“弓”,实际上就是作为隐语相传,提及这些词汇的书籍,其作者大多通晓《连山易》。
这幅图存在的前提就是必须默认阳气是属于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其不可触摸。既然阳气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就可以运动,只不过其运动不被人的肉眼所见。这幅图展示的就是人体内的阳气在十二经中运动的大致轨迹,重点突出的是阳气运动的方向以及前后交接的关系。
这幅图最恰当地诠释了十二正经与所属脏腑的阳气“升降出入”运动。就拿脾经来说吧。其经内的阳气运动的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这就是“升”;经内阳气要向脾脏灌注,这就是“入”;同时脾脏内的阳气也要出来向上运行进入心脏,这就是“出”。与脾经起始端交接的是胃经,胃经阳气的总体运动趋势是向下的,这就是“降”。脾阳的“升”是以胃阳的“降”为前提的,胃阳不降则脾阳难升;同时胃阳要“降”又是以脾阳能“升”为必要条件的,脾阳不升则胃阳难降。脾阳能升则消化正常,胃阳就能跟着降,吃进胃里的食物就能在消化后从胃腑下降进入肠道;如果脾阳升不起来,则消化无力,胃阳就难降,胃腑内的食糜难以被排空,人就无法继续吃进东西,会觉得腹部饱胀。腹部的饱胀感除一部分来自食物本身的阳气外,主要就是脾脏阳气与胃腑阳气聚集郁滞造成的。若要在临床上治疗因食积造成的腹胀,一方面要健脾升阳助消化,另一方面则要开胃通腑促排空,同时还要辅助行气消胀除满。
脾阳的“升”与“不升”都要分虚与实。脾阳能升,但是升得太快或者升的量太多,都会对与脾经相交接的脏腑产生影响。升得太快或者升得太多都属于脾阳亢进,属实证。升得太快,食物消化过快,人容易过量进食,从而造成对胃腑的负担;升得太多,心脏被迫接受大量的阳气灌注,心脏就会跟着快速跳动,比如大量服用人参之后(人参主入脾经,主升脾阳)。除了脾经自身的原因之外,与其交接的心经和胃经阳气的变化也会诱发脾阳亢进,比如心阳不足就会促使脾阳加速上行以补充其不足,胃阳下行若是过多也会促使脾阳上行。
脾阳若是能升,但是升得太慢或者升的量太少,也会对与其交接的脏腑产生影响,这些属于虚证。脾阳升得慢,胃阳就下降得慢,胃排空时间延长,人就不想多吃,因为吃多了消化不了会腹胀;脾阳升得少,心阳补充得不够,心脏就不得不动用其自身的阳气来维持心脏的功能,心阳一上浮就造成心跳加快(数脉出现),上浮的阳气持续不得下潜,人就会失眠。除了脾经自身的原因之外,与其交接的心经和胃经阳气的变化同样会牵制脾阳的上升,比如胃阳受损后进入脾经的阳气会减少,脾阳上行的量就会相应减少。
脾阳若是不能升,也可以分虚与实。从实证来讲,首先脾阳自身出现郁滞,被迫困顿于中焦,人就会出现腹中部的胀闷饱满感;上行的末端心阳郁积,脾阳无法顺利循经上行进入心脏,或者上行的起始端胃阳郁积停滞,无法助推脾阳上行,都会造成脾阳的上行减速以及局部的阳气郁滞。从虚证来讲,脾阳自身的虚少会造成上行减慢以及上行乏力,严重者会发生脾阳的下陷。
在上述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涉及脾阳实证和脾阳虚证,包括脾阳亢进、脾阳化火、脾阳气滞、脾阳过升、脾阳下陷、脾阳气虚。划分证型的依据就来自于脾经阳气循行的路线、方向以及前后交接关系。若没有这一依据做支撑,证型的划分就变成了无本之木,让人不知所以,学生们只能死记硬背,如此则难免教条。
阳气的升降、出入、增减、行滞等各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脾经与脾脏,十二脏腑与正经皆有这些变化。上述的分析仅仅只是提供一个示范,大家需要自己思考其余十一经及对应脏腑的变化,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按照十二经阳气运行图来分析各脏腑与所属正经的阳气运行变化还是很简单的,只需要看图说话就可以了,需要结合的只是各脏腑的五行属性、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