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多样化及优化
(2015-11-19 15:51:40)
标签:
教育 |
内容提要:提倡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验成功;提倡算法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优选算法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理解、比较、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算法多样化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算法多样化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索这种学习方式后必然出现的现象。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看事物的着眼点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算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那么,为什么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呢?
一、提倡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算法多样化是在群体中产生的,这就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算法的多样化,即算法多样化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融为一体,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者的教学方式。
承认算法多样化才能承认学生的自主探索。教材中例举的算法是编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的预测,是帮助教师把握教材预测学情用的。课堂实况与教材预测完全相符的情况是很少的。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我们应该研究学生想到的算法,这些算法不管是书上有的还是没有的。例如教学退位减法35-8时,大多数学生都是拿35中的一个十先减去8得2,再加5后与剩下的20合起来是27,而这并非是编者的意图却符合学生们的意愿。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上一般有两类方法,第一类方法称为书本的方法、教师的方法、成人的方法,另一类方法称为学生的方法,一般来说,成人的方法比较高效、简约、成熟,学生的方法比较幼稚、不成熟,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常常抱怨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远不如教材上的算法好,其实,学生的算法与教材上的算法没有必然的矛盾,许多情况下表现出的是一致性,但是当学生的算法与教材上的算法不同时,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算法。因为学生的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教材上的算法再好,如果不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结果,没有触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领域,对学生的发展能起的作用不大,所以说,学生自己的算法对思维的发展更有好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方法。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算法多样化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为他们尝试创新提供了机遇。
对于算法多样化,我们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它,一味地追求在漫无边际的发散中涌现出不同的算法越多越好,甚至一节课中探讨了十几种算法无结果而告终,这种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象也应当加以纠正。在算法多样化中,要不要进行优化?即要不要在多种算法中选出较好或最佳算法呢?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他们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些方法在成人看来是好的,但却给一些学生增加了难度,对这些学生与其学习那种不属于自己的好方法,还不如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我们应该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总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的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与鼓励。就简便计算22×35来说,方法一:22×35=(
参考文献:《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