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感恩周围的一切
(2022-04-03 16:44:18)
在你平平淡淡生活的每一天,你是否还会像小时候一样因为一些小事幸福着。魏老师说:“小时候过年,穿件花衣服都觉得幸福得不得了。”程老师说:“现在生活好了,过年好像倒没有小时候感觉到的那般幸福了。”魏老师说:“是的,为什么现在轻易感觉不到幸福了呢?”我说:“是人们对幸福的感觉阈值提高了吗?”魏老师说:“是吧,对幸福的感知门槛提高了,一些从前年代的小确幸,现在都觉得没什么,感知力迟钝了。”“衣食住行天天都像过去过年似的,所以过年也和平时差别不大了。”谁又能说大多数人们的感觉不是如此呢?就像朗读,如果一直都是高昂的声音,那到了真正需要高的地方又怎能凸显出来呢?就像写文章,如果一直一个基调,又怎能突出重点与高潮呢?朗读有抑扬顿挫,习文有起承转合,人们的生活也要过出不一样的节奏,或许幸福的感知力才会被唤醒吧?然而我们不可能为此而退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生活。如果拿今天的生活富裕、文明程度与之前作对比,幸福感会立刻飙升,感恩,知足。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魏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我并没有听得太清,但却听出了她和程老师的共鸣:平平淡淡的日子,家里的孩子却说妈妈我觉得很幸福呀。我似乎共鸣到了这一点,感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二位老师默契地回应:是的。
看似幸福的感知力迟钝了,其实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幸福从来就没溜走。你仔细看,幸福原来一直都在身边。
放学后,径直背上背包走回到宿舍,热了牛奶,泡上面包,细嚼慢品吃得香。拿起手机,发现有人说要将自己包好的包子送来。回复了感谢,因离得远不让人跑,心意收到,感恩。有人能在做了好吃的时想起你,这是不是一个小小的幸福。
住在一块儿的伙伴有好几个,连着几个周六中午,小伙伴蒸好了包子总会热情地分享,有一次正在房间,伙伴推开门,拿了两个热腾腾的大包子,朝你手上一放:“给!”然后笑着离去。“你的手真巧,包的包子也越来越好了!”包子把手暖热了,口暖热了,心也暖热了。
到厨房一看,三个不大不小有模有样的包子在饭盒里放着放在你的食材旁。好贴心的伙伴儿!被温暖着“:谢谢,包子的小样儿倍儿标致,你的技术越来越好了。下周再包包子的话,我负责提前买菜,揩揩您巧厨妙手的油。”周末晚上回去,你特意买了菜,淘洗干净放于公用厨房,为的是第二天伙伴做饭时能够派上用场。
只要用心感受,你会发现家,并非一处固定所在,而是一种感觉。离开那个最温暖的家,你还会在其他的地方其他的每个时刻发现和感受到家的感觉。
今天,是清明节假的第一天,早饭后独自去了菜市场,按计划买了一只鸡,胡萝卜、茄子、香菇等,回来炖了一锅鸡肉,分享给伙伴们吃。被人分享是幸福的,自己有机会与人分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此,幸福便会来到你身边。感恩这份互相分享的缘份,使你独自远在千里之外不孤单,远方也心安。感恩这个有情世界,感恩这个世界心中有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