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蹲下来,看另一个世界

(2025-05-14 14:36:09)
一、在童言里,发现语文的光
教《荷叶圆圆》时,我让孩子们用“荷叶是____”造句。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说:“荷叶是小鱼的绿阳伞,下雨了就躲在下面听滴答声。”另一个男孩抢着接:“是青蛙的蹦蹦床,跳上去会弹起星星点点的水花。”这些充满灵性的表达,让我惊觉:孩子的眼睛自带诗意滤镜。当我们抛开成人思维的桎梏,会发现语文不是标准化的答案,而是童心与文字碰撞出的火花。后来我常把课堂“还给”他们——让编故事的孩子当“小老师”,用彩笔画出诗句的孩子上台分享,语文课堂渐渐成了他们天马行空的舞台。
 
二、慢一点,等一等花开的节奏
班里有个总写错别字的男孩,“温暖”写成“温嗳”,“勇敢”写成“勇敢”。我没有急着让他抄写十遍,而是蹲下来问:“你觉得‘暖’字里藏着什么?”他歪头想:“左边是太阳,右边像火苗,这样才暖和。”原来他把“爰”写成“爱”,是因为想让“温暖”里多些“爱”。从那以后,我不再纠结于机械纠错,而是和孩子们玩“汉字猜谜”:“‘碧’是王姑娘和白姑娘坐在石头上”“‘鲜’是鱼和羊一起煮,香极了”。当理解代替了强制,错误成了探索汉字的契机——教育不是追赶速度,而是尊重成长的时差。
 
三、文字,是照见心灵的镜子
批改二年级写话时,一篇《我的爸爸》让我眼眶发酸:“爸爸的手机比我高,他总说‘等会儿’,但等会儿从来没到来。”寥寥几句,道尽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我忽然意识到,语文作业不该只是“正确率”的堆砌,更该是孩子倾诉的树洞。于是我设置了“心情漂流瓶”:孩子们可以用彩纸写秘密,封在瓶子里分享。有人写“同桌借我橡皮时,我闻到了橡皮上的草莓香”,有人画下“和妈妈吵架后偷偷贴在她枕头上的道歉纸条”。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让我懂得: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是教会孩子看见自己、表达真实。
 
四、文化,在细微处悄悄扎根
教《静夜思》时,我带孩子们在操场铺瑜伽垫,仰望月亮说“月光像什么”。一个孩子说:“像洒在地上的白糖,踩上去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我顺势讲起中秋赏月、游子思乡的习俗,又让他们用橡皮泥捏“古诗里的月亮”。下课时,有个女孩把捏好的“圆月”塞给我:“老师,这个给你,这样你想家时就不会孤单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化传承不是生硬的背诵,而是用孩子能触摸的方式,让古老的情感在当下发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