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童心,静待花开
(2025-05-14 14:30:27)一、以兴趣为笔,绘就语文底色
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的基石,而兴趣则是推开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记得在教授《四季》一课时,我带着孩子们到操场观察落叶、触摸树干,让他们用“金黄的叶子像____”造句。一个孩子说:“像蝴蝶,飞累了就躺在地上休息。”这般充满童趣的表达,让我意识到:语文不是生硬的字词堆砌,而是生活与想象的交织。后来,我常利用绘本、动画片段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文字的温度。当看到他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红了眼眶,因《陶罐和铁罐》争论得手舞足蹈时,我知道,兴趣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发芽。
二、用耐心浇灌,等待思维破土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语文学习的节奏亦各不相同。班里有个内向的女孩,朗读时总是声音颤抖、断断续续。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在课后陪她轻声共读,从一句诗到一段话,从害羞低头到勇敢抬头。某天早读,她突然举手朗读《静夜思》,虽然仍有停顿,却清晰而坚定。那一刻,教室里自发响起掌声——教育不是追赶,而是等待的艺术。我逐渐明白,要给慢热的孩子多一点时间,给胆怯的孩子多一点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语文的土壤里,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三、让文字筑梦,倾听心灵声音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更是孩子表达自我的窗口。低年级的“一句话日记”里,曾有孩子写道:“今天妈妈接我放学,路上买了棉花糖,甜到心里了。”简单的文字里藏着温暖的幸福。到了中年级,我尝试让他们写“心情周记”,有人倾诉与朋友的矛盾,有人记录对自然的好奇,甚至有孩子用诗歌表达对去世小狗的思念。这些文字或许稚嫩,却闪烁着真实的光芒。我忽然懂得: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技法,更是守护童心的纯真。当我们俯下身,用平等的姿态倾听他们的心声,文字便成了连接心灵的桥梁。
四、于细微处,播种文化之花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在识字教学中,我常给孩子们讲汉字背后的故事:“家”字是屋檐下有一头猪,象征农耕时代的安定;“信”字是人言为信,传递着诚信的美德。端午时,我们一起编五彩绳、读《离骚》片段;中秋夜,用诗词接龙的方式分享团圆的喜悦。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有次课间,一个男孩指着校园里的松树说:“老师,这让我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就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悄然发生。
前一篇:你好,闪光的小孩
后一篇:蹲下来,看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