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等待
(2022-04-14 11:05:50)
日期: 2016/08/29 作者: 田月华 字数: 921
1982年,一位八十多岁名叫叶雁苹的老妈妈,给广东澄海党史办写信,寻找自己失踪的丈夫——许包野的下落。
1917年,许包野和叶雁苹结婚。三年后,许包野通过蔡元培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考试,先后赴法、德留学,直到1931年才回到祖国。然而,他在家只住了十天就匆匆赶往厦门,此后便杳无音讯了。半个世纪过去,在家等候丈夫归来的叶雁苹已是白发老人。她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写信给党史部门,寻找丈夫的下落。
党史部门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85年底基本查清许包野的革命经历。许包野祖籍广东澄海县,1900年出生在泰国暹罗一位侨商家里。1920年,他到法国里昂大学学习哲学,第二年转学到德国哥丁根的奥古斯特大学。1924年,他经朱德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许包野1925年取得博士学位,次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还兼任过地方法官。许包野在苏联工作的五年多,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奉献了许多精力。
“九一八”事变后,许包野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从苏联秘密回到祖国。他在家只停留了短短十天,就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家人的挽留再次离开家乡,去厦门寻找党组织。1932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许包野为厦门中心市委书记。从此,他挑起了领导厦门和闽南十几个县开展革命斗争的重任。许包野重视党的宣传工作和理论建设,亲自领导厦门文化协会,建立发行部、印刷机关,秘密出版《发动机》《战斗》《青工画报》等刊物,把中央文献编成《革命丛书》,引导党员群众学习马列理论。在许包野的领导下,厦门中心市委所属闽南地区十多个县市的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党员发展到近千人,厦门地区纷纷建立了“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济会”等外围组织,漳州、泉州、安溪的游击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934年,许包野先后出任江苏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次年2月,因叛徒出卖,许包野被捕,解往南京。在狱中他备受酷刑,不久被枪杀,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叶雁苹得知许包野的革命经历时,已是重病在床。她在为自己感叹的同时也颇感欣慰,并献出许包野从苏联带回来的保存了半个世纪的遗物,不久与世长辞。1987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许包野为革命烈士,并将他的革命事迹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展出。(田月华)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