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梳理汇编
(2023-01-11 12:17:48)
第七课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
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3、怎样坚持依法治国?
1)三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注意:三者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具体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实现(人大)科学立法,(政府)严格执法,(两院)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八课、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法治国家的具体特征
A、坚持宪法法律至上(首要内容)。B、坚持良法之治。C、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D、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
(3)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A、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B、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C、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D、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依法履职,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4)意义: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5.
(一)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1)法治政府应当是职能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法治政府应当是权责法定的政府——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法治政府应当是执法严明的政府——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4)法治政府应当是公开公正的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法治政府应当是智能高效的政府——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属于举措)。
(6)法治政府应当是廉洁诚信的政府——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7)法治政府应当是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6、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A.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2)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7.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坚持依法执政。
(2)全国人大要科学立法。
(3)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4)司法机关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5)公民自觉遵循宪法和法律。
(总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