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张齐华老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及讲座心得

(2020-09-28 10:47:21)
分类: 心得体会

听张齐华老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及讲座心得

听张齐华老师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意外。我们平时的课上讲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都是找到相关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开门就是出示学习单,小组讨论。15分钟后再出示组内过关题目,独立完成后再次讨论,(用时5分钟)接下来就是教师答疑,学生互答的环节。最后是巩固练习和学生总结。

我意外的是教师为什么没有引导性教学而是如此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而且是长达15分钟的讨论!我更意外的是镜头前的某一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竟然能把我(老师)心中所想全部拿出来交流探讨!那个小组长事儿展示,时而提问,时而示范,有条不紊,讲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组员有回答,有质疑,有合作,配合得相当默契!

对于这种神境界我真的是望尘莫及。于是赶紧到老师的讲座中去寻找答案。张齐华老师的讲座也很有特色,他的讲座是与听课老师互动最频繁的。他讲座的题目是《社会化学习:数学学习的新可能》。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社会化学习的内涵:学习者基于共同体而开展的促进社会性和个性协同发展的交往式学习。这个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社团活动,还可以是家庭成员组成等等。张老师重点讲的是为何要倡导社会化学习。他一节课的片段为例,并且向听课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老师选择一名学生,在本上给这名学生画一个“脑电图”,根据美国的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听”3分,“做”6分,“说”9分。在22分钟的教学之后,老师们呈现画出的脑电图,并且计算一下所关注学生的分数。我们发现只有一名同学分数非常高,其他同学分数都很低。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课上只有少数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其他人都在安静的听!老师的课堂环节的设计没问题,但是这样的课堂学习真正发生了吗?

这个问题仿佛一记重雷,让我也让所有听讲座的老师感到震惊。老师们紧接着反思自己的课堂,结果更是不敢直视。研究表明,听到的信息的留存率只有5%。按照我们常规的教学,就算老师讲的再好,同伴分享的再好,大部分同学听的再好,两个星期后,他们的脑子里又剩下多少呢?

所以,光听懂不行,只有把自己听到的分享给同伴,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加工输出信息,这样的信息留存率才是最高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化学习呢?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我们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对每个自然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这是教育的初心。发展孩子的社会化素养,让学生在共同体当中学会充分的表达、交流、对话、协作、反思、批判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只是关注自己的教。转移目光,转变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