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爱华老师《找规律》及讲座心得
(2020-09-25 10:13:49)分类: 心得体会 |
听黄爱华老师《找规律》及讲座心得
黄爱华老师的这节课很与众不同,他是运用典型的大问题教学构建课堂。他没有让孩子去猜一猜,去发现规律,而是一开始就聚焦于课题“找规律”,展开探讨。最终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一起确定本节课需要研究的两个大问题,即课堂教学的两大版块:找什么规律和怎么找规律。这样的处理省去了很多繁杂琐碎的小问题,小细节,给孩子大的空间,让课堂呈现大的格局。
那么什么是“大问题教学”呢?听了黄老师的课我对这个名词比较感兴趣,于是上网大概了解了一下。“大问题教学”是在2012年的时候黄爱华老师就已经提出并倡导的。“大问题”这一名词来自罗伯特·所罗门教授所著《大问题:简明哲学》一书,这本哲学入门读物按照哲学上的“大问题”来组织写作的,受之启发,黄爱华的团队开始在小学数学学科探寻一种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上又是如何进行问题导学的呢?黄老师首先介绍了课堂教学变革的四个关键词:目标导向、问题导学、思维可视和知识入框。其中目标导向是教学的基础,问题导学是重点。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既要有学习的大问题来明确方向,又要有探究的小话题来帮助孩子将知识来理解、内化。那课堂上学习的大问题是怎样设计的呢?首先是确定目标,大问题要和教学目标完全对应;二是找准核心,在众多目标里要找出核心任务;三是开放设问,是指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指向知识的本质,还要能引发孩子的探究,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指向目标内涵的两三方面。
在听黄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备课,研读教参的重要性。比如说在读《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师用书时,黄老师读到了一个“又”字,(小旗的规律是一面黄一面红,又一面黄,一面红)认为这“又”字就是指向了规律的内涵。而这样的一个连接词在我们读教参时是很容易忽略掉的。所以要想理解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把握好教学的脉络,我们必须必须要从认真细致地研读教参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平时多研究,积累,沉淀,课堂上才能厚积薄发,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