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境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2016-03-15 22:01: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课题研究 |
《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中心小学
结题报告关键词:情境创设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新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是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也在教学中尝试着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可不知是传统思想的残余在作怪,还是我没有摸索出数学教育的规律,一直以来,尽管我认真备课,上课,可是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热情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不够浓厚,甚至是不能学以致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该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新课伊始,创设出怎样的情境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什么样的情境是有实际意义而不流于形式的?带着这诸多困惑,我决定以“如何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主题,开展了本次小课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
1.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有何作用。通过读书或网络学习了解情境创设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创设如何为数学学习内容服务等,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2.探索并尝试情境创设的方法。深入研读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及现实生活资源寻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设。
3.有效情境创设方法的提炼与总结。通过情境教学的不断尝试,剔除无效、低效的情境创设,归纳出对课堂教学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
通过网络学习,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如:现代心理学提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思考和愿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学习的乐趣;李吉林提倡的“情境教育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些著名的思想和理念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业余时间,我学习了余文森老师的《小学数学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和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我还通过网络平台,阅读了很多相关内容的文章;更为荣幸的是,我参加了暑期的数学培训,本次培训以如何将复习课上得精彩为主题,让我学到了在复习课上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策略。另外,在12月份,我还有幸参加了“唐山市名师讲学团送交专场”活动,聆听了杜小虎老师的《因数与倍数》的示范课及关于“pck下的课堂教学”的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阶段:
针对“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设计教学活动方案,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争取在每一节新授课上都有所体现。尤其是上学期的《利率》、《圆的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案例当中,我用心揣摩,反复尝试,看如何才能让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教学的设计,修改及反思见博客)
第三阶段: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点滴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在我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随时将自己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发表在博客上面。其中有关于《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的三次备课手记,以及前面所学各节课的教后反思等。在反思当中,我领悟到了一些方法,使我对情境创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研究效果: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对情境创设意义有了更深深层的认识,掌握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策略,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基本实现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通过良好的情境创设,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自从我进行此次小课题研究以来,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一开始我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从学生的听讲习惯以及学习成绩来看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渐渐的我发现他们只“愿意”听,不愿意说,你说什么我都全盘接受,你把我叫起来我就说一句,不叫从不举手总呈低头状。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急躁,而是觉得正好是我进行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契机,于是我对每一节课都进行充分的准备,争取为他们创造轻松的氛围,引导他们一点点的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别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们真的发生了太大变化,和以前判若两人。我们班共有37名学生,一开始只有三、四个学生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现在已经有90%多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入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见《圆柱的体积教学片断及反思》的图片记录)
五、研究收获小结:
一)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对于这一点,在我所读的吴正宪老师的书籍里,就有明显的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吴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她亲人般的温暖,长辈的慈爱,朋友的友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学,他总能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巧妙的加以利用,让课堂大放异彩。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营造一个宽容、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多么的重要。
二)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如果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使数学课失去数学的“味道”。教无定法,情境创设的方式也举不胜举,如我们经常会用到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和“问题情境”等等。我在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的教学情境时,就选取了一张学生在运动会中照的照片。我觉得这张照片必定会给他们一种亲切感,这也遵循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但是我并没有把照片清楚地展示出来,而是放得很小。我想,这样他们必定急于知道照片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展示出三张变大的照片(其中有两张不是按对应边等比放大的),让学生看,学生在对比中会直观地感受到按比例与不按比例放大的带来的不同效果。此时我再点出“数学意义上的放大”的一张,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探究欲望。《分数乘分数》这节课我选择了利用刷墙的情境导入并进行深入探究。因为我觉得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更近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圆的认识》新课伊始,我以一个小羊吃草的故事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节中思考问题,深入探究。
三)情境创设要具有实用价值
关于这一点,是在我听了杜小虎老师的《因数与倍数》一节课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节课上,杜老师从概念入手,先揭示什么叫整除,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开头简洁明了,直入主题,一下给学生留下了明确的印象。尤其是对于整除的定义,书中没有,但是由于因数与倍数是在整除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先介绍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根源。接下来老师通过一步步深入扎实的讲解,对比练习,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接受了新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杜老师借助学生的反馈强调因数与倍数的依存关系,和找因数的顺序问题,这些都为学生对新知的正确理解与掌握铺平了道路。杜老师在这节课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独具匠心的情境,有时根据教材的需要,就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所以检验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有没有情境创设,而是需不需要,适不适合的问题。如果需要的话,即使是复习课,我们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对旧知的总结应用与升华。(内容详见《复习课也精彩》)
总之,如何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来确定。为此我们要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对教学方法及策略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六、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情境创设这个问题,虽然我经过了近一年的摸索,但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所得只是沧海一粟,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情境创设是否仅限于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低、中、高各个学段的情境创设又各自具有什么特点?等等。今后我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附:
读书笔记:
《课前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一)》
《课前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二)》
《多彩、有效的情境创设——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所得》
《做“求真”的数学——学吴正宪《浅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教学设计及反思:
《利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他山之石”要巧用
《怎样“导”才能“入”?——备课手记(二)》
《抓住资源,合理利用
学习心得:
《复习课也精彩”——听《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所得》
《“反思教学行为 实施有效教学”之于作业的一点思考》
《朴实的光彩更动人——听杜小虎老师讲座心得》
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大成若缺认识“圆”》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丰润区教研室 周广忠)》
《如何上好整理复习课》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我这样教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