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灵雅的青岩古镇(下)
(2024-10-24 04:45:04)
标签:
散文低吟浅唱岁月情感钩沉 |
灵雅的青岩古镇(下)
黎燕
我对中国的古建筑,那些与先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民居、佛寺、道观、书院等情有独钟。
青岩古镇里,云集了明清古建筑的华彩乐章。现存有:三牌坊、九寺、八庙、五阁、二祠、赵状元府、青岩书院、万寿宫、水星楼等。时间有限,我不能将它们逐一观赏,只能蜻蜓点水而已。
青岩原有八座牌坊,为古镇明清建筑的代表作。在时间的侵蚀下,如今唯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石牌坊留存下来。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们都没有基槽,全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一竖就是数百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创意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礼赞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古人建筑艺术美学的智慧与能力,可见一斑。
人杰地灵的古巷,有众生引以为荣的赵状元府。它坐南朝北,为歇山似一正两厢的两进四合院,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门前存有面目沧桑,韵致幽深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
漫长的时光,将许多的生命与物事化为烟尘隐去,唯有无形的文化与精神的丝缕,仍在岁月深处灵光四射。这一浸透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诗言志的对联,真切地传递了贵阳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对子孙后代的祈望。
木质结构的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字体“寿”之残迹,据说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状元府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的情境与氛围,恒久地昭示了书香门第的风范。
古朴沧桑,青瓦石墙的古民居,既有明清建筑风尚,又有鲜明的个性与地域色彩。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为此,双重檐悬山式商铺民居随势而生。双重檐宛如人的眉毛和睫毛,具有双重防雨的功能。这种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在全国实属罕见。
数百年前,青岩人将人体仿生学,精美地用于民居建筑的风格创建,古镇先人的大智慧和创造性,清晰可感。
边走边看,我受到了感染与震撼。不由想到,数百年的光阴,并没有异化青岩古民居清逸卓然的别致风格。神骏灵秀的个性异采,依然活在今天。
这方土地的风致与慧根,已植入古建筑的灵魂与骨骼之中。当年才气过人的工匠和艺人,他们的体温和手纹,已存储于古民居的构建与装饰里。
这些健硕长寿的老房子,经历了漫长时光与情感的浸润,那年那月的艺术情趣和生活细节,于此得到了显现与凭吊。一代代人留下了喜悦与忧伤的情致,欢歌与笑语的烟火回声,凝成了缘起缘灭,抽刀断水水更流,怎一个“情”字了得的灵魂包浆。
这样的古民居是活着的历史册页,是矗立时空中的诗词歌赋。
它们在岁月的风中,熠熠生辉,喁喁私语。
让我思绪万千的,不止是青岩古镇的石头开花,石质脊梁,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还有它博大精深的胸襟,不事张扬的品性。
小镇有容乃大。以海纳百川,上善若水的气格与境界,将各门类宗教文化的精华和谐共存,相映共荣。
不仅如此。
小镇还拥有安之若素,云淡风轻的心性与操守。抗战期间,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秘密地将名人家属疏散到这里,在此生活过。
1939年底,在校长竺可桢先生的率领下,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大部分师生转至遵义湄潭。一年级和先修班便设于青岩古镇——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设在龙泉寺;学生住在慈云寺;实习场和教职员住宿地,分别设在圆通寺和黑神庙。
那年那月,青岩从容静好地保护了诸多名人的亲属与浙大师生,而这些人又给了这方水土以美质的引领与熏陶。
青岩的精神气场,越发厚重丰实起来。
青岩这一弥足珍贵的山水册页与精神丝缕,带着明清时代的文脉与气息,在悠长岁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的“老”,穿越时空,有着不可复制的磁场与光彩,蕴藏不可思议的宁静与悠远。今天的人们在此得以品鉴与感怀,在历史与当下回环往复,欣慰与自豪我们亲爱的祖国拥有厚重隽永,光芒四射的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