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锦瑟》应和的情有独钟(上)
(2023-04-26 05:00:42)
标签:
散文深情回望岁月情感钩沉 |
与《锦瑟》应和的情有独钟(上)
黎燕
莫名地喜欢李商隐的诗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时光的河岸边,临水自照,诗人惆怅温婉的吟咏,仍在耳边盘旋。
很想与后唐这位师友说些什么。这心思,源自穿越千年的崇仰与深度共鸣。无奈我没有古瑟,也不会抚瑟而歌。
有瑟无瑟,会与不会,原本无关宏旨。“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也许更好。
静听岁月的流水从指尖滑过,且看春花在无弦琴上绽放异彩。
意念里,远方有一盏灯。
一池幽蓝照我心。
缘于本性,我对微小的、青涩的、质朴的、原始的人情物事,有感性的亲近和愉悦。
自珍于方寸之间,对洗澡、读书、写作情有独钟。这是我在烟火人间,对《锦瑟》的回应,也是拾捡岁月沉香的心灵牧歌。
洗澡作为一种仪式,古已有之。
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已日”是中国最早的洗澡节。这一天,男女老幼洗尘净身,为顺时应律,祈福迎春的仪式。
孔子与得意门生的至乐,就是“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生身着春日佳服,喜气洋洋共浴于沂水,容光焕发地歌咏而归。师生相伴的洗浴声,歌咏声,始终飘在沂水河畔,飘在我们的耳旁。这个画面,将《论语》温暖的人性味儿彰显,让我倍感亲近。
魏晋时代,“上已日”是约定俗成的修禊日。斯时,百姓水边嬉戏,水中洗浴,以消不祥。文人雅士兴致勃勃,郊外踏青,洗浴,唱和,诗情画意与文采飞扬相得益彰。
流传千古的巅峰之作《兰亭序》,诞生在修禊日里。
斯时,几十位文化名流,应好友王羲之的邀请,从四面八方,衣袂飘飘来到会稽山阴,在碧玉般透明的兰溪里,美美地洗浴之后,水汽盈盈地聚集溪旁的兰亭里。
那是怎样的胜景啊,芳草萋萋,丛丛兰花在岸边妩媚飘香,快意应和群星荟萃,曲水流觞,风华卓然。
山水与群贤灵犀起舞,诗酒与文墨激情放歌。
中国文学与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兰亭序》,由此诞生,穿越时光隧道,令人叹为观止。
渺小的我,仰望先贤的峰峦而感慨如潮,无法抵达其万一,只能对洗澡偏爱到不可思议。那是比吃饭、睡眠还重要的事情。如果到时没洗上,无论如何洗脸洗脚,都有蓬头垢面的之感。若能洗上水质、水温都在上佳状态的温泉,时间又充裕,就有飘然若仙之感。
对我而言,每一次洗澡,心里满是水洗尘垢的欢喜。庆幸我所在的地域,水源丰沛。尤其是到鞍山工作和生活后,还可经常泡温泉。
洗澡引发的往事不能忘怀。
上山下乡时,心中纠结的不是干农活苦累,而是不能随心所欲地洗澡。夏天还好说,我们女生经常结伴到村口的小溪洗浴。但山区天冷几乎占一年的四分之三。青年点的烧柴紧张,哪有洗热水澡的条件?那时,我洗过冷水浴,三九严寒,照样坚持。
记得一次我们不仅长达三个多月没洗热水澡,头发也二个多月没洗了。痒得厉害,晚上睡不着,就“哗哗”地直挠头皮。十分恐怖地记得,虱子缠身的惨状。作为知青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珍惜,懂得珍惜眼前人和身边物。将相遇相知,作为最美的人生礼物,用心用情与之交集。
意念里,如果身体不干净,活着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如果心不干净,终究俗不可耐。我喜欢从外至内的干净,即散发的气息干净,做的事情干净,挣的钱干净。如果一个人相貌干净、衣着干净、说话干净、做事干净,尤其是眼神干净……这些,会让我无端产生好感,产生了走近的愿望。
可是,一个人如何从小到老,始终保持从外到里的干净呢?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孩子,青年人,还好一点。可人一旦上了岁数,就容易变得油滑世故了,眼神也变得浑浊了。是灰尘积垢的太久太厚了吗?
那么,在时间的刀砍斧斫中,一个人怎样才能对灰尘、积垢有强大的抵御能力呢?人在诱惑面前,如何不被击中,依然坚守不可逾越的灵魂底线呢?
是否干净地活在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细节里,是拷问人生品质的试金石。
喜欢真挚清纯的文字抒写,它们宛若琥珀和钻石,穿越流光,照耀我心。
喜欢听音质干净的歌,无论是通俗、民歌、还是美声,只要声线清澈透明,就为情真意切而心动。廖昌永,孙楠,云飞,韩红,那英,郁可唯的歌,有如无形的磁场,牢牢地将我吸引。
喜欢张爱玲文章的干净,常常为她笔下活灵活现的小场景、小情趣、小把戏乃至小团圆着迷。喜欢她对爱情的姿态,从睥睨冷傲的云端,卑微地自降到人生的低处,并在尘埃上开出花来。
低得干净而高贵,小女人的一往情深,令人嘘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