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杨福斌的美丽人生(下)
黎燕
插翅高飞
工作就是学习、修炼、成长。从心底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把提升自我素养,作为生命的真实需要。如饥似渴地接收、吸纳新知识、新信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量与本事。天长日久,在不断地积淀、丰富、超越自我中,为自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进入了挥洒自如,化难为易,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地,以致凭直感、凭习惯,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从这个意义而言,无论从事哪一行工作,修炼成为本行高手,与习武练功,成为军中神兵,武林大侠,并无本质区别啊!
杨福斌第一次披上技术状元的红绶带后,1992年11月,被矿里选送到矿山技校汽车驾驶大专班,脱产进修学习。一年后,参加成人高考,考取了电视大学汽车运用专业。他珍惜深造的机遇,四年里,系统学习了汽车运用的专业理论,尤其对电动轮、无极变速等新领域有了全面、深入地掌握。拓展了眼界,提高了理论修养,加之精湛的操作技艺,杨福斌与传统的汽车工人就有了天壤之别。
1996年7月,杨福斌从电视大学毕业,回原单位开T154.。因进口车增多,1997年6月,同期毕业的4名驾驶人员,全被改行,变成修理工。杨福斌重新拜师学艺。过去,修理是业余爱好,现在是主业,不仅修车的种类多,涉及到大货车、大客车、吊车、铲车等,而且液压系统等全是新东西。
这时,他的爱人已怀孕。杨福斌一天到晚地忙,白天,全神贯注地忙修理,晚上,孜孜不倦地学习《液压、气压系统的构造原理》等理论知识。孩子出生后,也是如此。家务事做的少,对爱人、孩子也顾不上体贴照顾,爱人虽然有意见,通情达理的她,还是支持杨福斌一心奔劲工作、学习的。
杨福斌克服了工作紧张、家务负担重等困难,结合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掌握了发动机、底盘、液压、变速箱、整车等知识。为了练就修车的一手绝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杨福斌对上千的零部件,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钉;从传动到行动部分;从心脏、电路、油路到气路,像面对钟爱的物件,不厌其烦地认识、摆弄、熟悉,对其的工作原理、性能都达到了了如指掌。久而久之,练就了修车“看、听、摸、闻、感”的诊断硬功,成了故障诊断神速、手到病除的“修车华佗“。
矿里从德国进口一台利勃海尔120吨大吊车,是全矿的掌上明珠,偶发病患,就牵动全矿员工的心。一次,它病卧不起,为了保险起见,只好送到沈阳利勃海尔代理商承修。运费、修理费花了几十万元,可小心翼翼地运回来,却发现吊车转盘里还有嘎嘎的杂音。
听到这个消息,杨福斌心急如焚,连忙带几名同事,赶到现场。他一看一听,就断定因吊车转盘是心脏,价值上百万,代理商或怕担风险、或因手把不够,根本没打开吊车转盘,再送去,恐怕还是如此。
一片焦急、束手无策中,修车经验老道的杨福斌琢磨着,只要打开转盘,毛病不难解决。当即,他胸有成竹地说:“我来试试”。连专业代理商都不敢比量,谁这么胆大,竟敢在老虎嘴上拔毛?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好在此时杨福斌已是名声在外的修理状元,领导审时度势,批准了他的请战。
杨福斌带上助手,马不停蹄,利用一天多的时间,拆下纵横交错的30多根液压管路。拆开转盘一看,不出他的所料,正是一个滚柱磨出了小坑所致,经领导批准后,很快将滚柱更换了。再用一天多的时间,将拆开的转盘安装完毕,大吊车立刻痊愈,生龙活虎起来。
工人自己动手,前后3天,就将无数人牵肠挂肚的“瓶颈”问题彻底解决了,全矿上下,为之欢呼雀跃。杨福斌和助手为矿里立了一功,心里真高兴,没白练手。
心智越开越灵,小窍门、小创造,对于杨福斌是手到擒来。他制作了不少得心应手的专用工具、胎具,为提高检修速度与质量、减轻劳动强度,起到了大作用。为了完成大修工区下达的开发美国卡特777C矿用生产汽车变速箱市场,杨福斌带领班组11名人员,四处查找资料、日夜苦钻高精尖大修技术,用一个月的时间,攻克了这个难关,为中心占领这一检修市场,创造品牌,奠定了基础。
他还彻底摈弃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狭隘俗论,对于所带的徒弟,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一心培育他们成才的。现在带的二个徒弟,在师傅的热心与从严的传、帮、带下,分别提前一年出徒,很快成为独挑大梁的技术骨干。杨福斌这个技术大拿,从来不摆架子、不以技压人,而是热情、谦和,与人为善,以工作为重。他当班长,班里团结和谐,工作始终圆满出色。2008年,杨福斌被评为矿业公司先进生产者、鞍钢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
2003年1月,他所在的车队,成建制划入矿业设备检修协力中心大修厂,被安排主修变速箱。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组建于2000年,承担着矿业公司露天采矿及选厂等主要设备的检修重任。针对矿山进口设备增多、行业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为适应矿业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设备检修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设备检修协力中心以“精细检修、真诚服务”为经营理念,以打造一支职业化的检修团队为战略目标,以开展职工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生产经营的第一道工序,以对技术状元予以重奖——每月嘉奖300元、一次性奖励2000元、赴外地考察学习等激励措施,为培养高素质的操作人才提供了成长的有利空间。
这种火热的氛围,使酷爱学技术的杨福斌更是如鱼得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还要干得漂亮,不能落在人后。这是不可动摇的信条。在中心的经营理念与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在周围一片你追我赶、催人向上的热潮中,杨福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尽快掌握进口变速箱过硬技能的征战中。美国进口的艾里逊变速箱,由过去熟悉的国产齿轮传动,变为从未接触过的行星机构传动。面对精密高端,不易掌控的新挑战,更是激起他制服、拿下的决心与斗志。
那时,变速箱故障多,检修任务繁重。每月,修理工只能休一天,每星期,只能有一天正点下班,其余都要忙到晚上7点以后。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杨福斌心急似火。他从资料室借来《变速箱大修手册》,首先从理论搞通,再结合实际,孜孜修炼进口变速箱的修理技能。一个多月,就基本掌握,一年后,就全部精通。在他的带领下,全班人员的检修技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检修速度与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观,原来忙得昏天黑地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检修工作变得从容、轻松起来。工人们可以正常上、下班了,井井有条地工作。他们从心底感激班长,给带来的好运。班里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
一天,上面通知:有想报考“全国质量工程师”的,只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满5年以上,就有资格报考。
这与一个修车的工人有什么关系?杨福斌将约定俗成的老套置之度外,决定冲击这个全新的领域,毫不迟疑地报了名。听了单位外请老师3天课后,就进入自学阶段。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杨福斌每天晚上都挑灯夜战。每夜都学到下半夜,只能睡4、5个小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接下战书,就不能打败仗。如果因个人努力不够,败下阵来,那不是他的性格。说也怪,由于真心倾情投入,那些干巴巴的、极为陌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范例题等,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呼啦啦地直往心里钻。全国通考,一次过关,2004年6月,杨福斌喜获“全国质量工程师”证书,他又走进一个新天地。
系统掌握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从搞好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去掌控变速箱每一个环节的检修质量,已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心有整体、眼观六路、聚焦主症、化难为易,从根上排除故障。这不是如虎添翼吗?
科学管理与精湛技术契合,收效空前,变速箱大修工期,由过去2人1个月,变成2人12-15天,工作寿命也由原4000-7000小时,提高到9000小时以上。
在提高检修质量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保养维护质量,使其工作寿命达到最大化,他与工区技术员杨恒,就专门采用艾里逊认可的油脂、保证每月定时的更换周期、严格杜绝灰尘、杂质进入箱内的部件上等质量管理要点,与大孤山铁矿有关人员进行磋商、互动,促使变速箱工作寿命普遍延长,单台最长寿命已达到13000小时。仅2008年,就创效220万元,为矿业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出了贡献。
当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被操作层的高技能职工掌握、自如运用后,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怎能不如日中天,光彩夺目?
杨福斌不仅是操作工人学技术、练技能的一面旗帜,也是蓝领工人由单纯的操作者,转变为既精通操作,又会管理的新时代智能型职工的旗帜。
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无不彰显着个人的心性、品质与才艺的高低优劣。
杨福斌的创新工作室硕果累累,他以平实而不凡的业绩,抒写着:工作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珍惜生命,就要珍惜工作的每一个机遇,投入一腔真爱,去学习、修炼,提升自我心魂与才能。在追求卓越中,将自己塑造成为一种品牌、一种磁场。这样的工作理念,凝结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和平年代里,各条战线的英模,就是这些普通却凸显生命尊严与价值的人们!
百里铁山,人才济济,龙腾虎跃。
在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以杨福斌为代表的新一代矿山工人,这些平凡而崇高的人们,正以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风华,以钢铁纯粹而晶萤的品质,学习、修炼、成长、超越,以崭新风貌与精深内功,向着美好的未来,扬帆远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