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商周印纹硬陶(Stamped Hard Pottery)

标签:
转载 |
分类: 陶瓷总揽 |
印纹硬陶亦称硬陶。新石器时期晚期我国南方地区首先出现的一种陶器。商代的硬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较多,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到西周时期,发展到兴盛阶段。烧制印纹硬陶的原料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胎质颜色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有的达到烧结程度,少数器物表现呈现出因窑内高温溶化而形成的光泽,似施有一层薄釉。印纹硬陶基本上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常见的器形有小口深腹圜底尊,小口深腹圜底罐等等。器表多拍印叶脉纹、云雷纹、人字纹、绳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菱形纹、波浪纹、夔纹等。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在江西、湖南和福建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现有硬陶。
印纹硬陶中许多是白陶,白陶是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至西周逐渐衰落,白陶多为手制,兼有泥条盘制和轮制法。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夏商时器形主要有酒器和豆、钵等食器,器表多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
¡
上腹部除饰四周锯齿装附加带条纹外,其间又分别拍印夔纹与饕餮纹,下腹部满饰拍印的双勾纹与云雷纹。整器纹饰丰富,雕刻精细,表现出商代艺术的饿重大成就。
印纹硬陶带柄罐(西周)
高12.4厘米,口径17.4厘米广东省番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西周 印纹陶罐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高:21.9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6厘米。
西周曲折纹出戟罐:高14公分,口径约26公分,底足径21.5公分。平底,扁圆腹,圆口,敛口卷沿。腹中部等分塑制四个对称的戟形竖条状辅饰,造型粗犷别致。口沿至颈部饰有多道弦纹。罐体布满西周典型的曲折纹,整齐规则、印纹清晰,凹凸感强烈,拍印工艺堪称一流。此罐当否称出戟罐,是一位博物馆老师的提示,不过商周时代,青铜戟是主要兵器之一,不知此据是否可依。此罐无论是型制造形,还是印纹工艺,在西周陶器中实属罕见,是一件极其难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