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
现在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
这样,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趁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家长和幼儿的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了此课题,希望能为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在园生活摸索一点经验,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就可能表现为哭闹,产生分离焦虑。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应重视、加强和全面培养刚入园幼儿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机会,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孩子对幼儿园感兴趣,达到尽快适应在园生活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也为以后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1.探索出新入园幼儿适应在园生活的有效策略。
2.促进了家园联系,达到了家园共育。
3.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课题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幼儿入园的种种不适应,包括(1)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2)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事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上厕所等);(3)人际交往不适应,表现在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
2.探索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内容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为以后发展做好准备。我会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也会对案例进行深入评析,展示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1.案例分析法。通过了解新入园幼儿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缺陷来分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适应,然后找出对策。
2.观察法。针对不同幼儿我们做好观察记录,注意他们的点滴改变,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3.访谈法。包括和家长谈,和幼儿谈,以了解心理需要,从而达成共识来寻求解决方法。
(三)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14.12——2015.2)
(1)报送课题申请评审书,申请立项;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制定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促进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其中包括如何树立慈母形象,创设游戏区角以激发幼儿兴趣和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
(4)进行对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幼儿状况,收集相关信息;
(5)准备教师如何树立慈母形象讲座资料;
(6)制定幼儿适应程度的具体目标。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5.3——2015.4)
(1)教师如何树立慈母形象讲座(面向老师);
(2)提前召开家长会,以培训家长应如何配合才能使幼儿尽快适应在园生活;
(3)教师每天及时和幼儿、家长沟通,并做好记录;
(4)对不同适应情况的幼儿分类对待,以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
(5)可以随机召开园领导、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会,以商讨对策;
(6)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中期汇报;
(7)课题阶段小结;
(8)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3.课题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5.5——2015.6)
(1)撰写论文、案例,形成阶段性成果;
(2)总结实验成果,写结题报告;
(3)资料归档并打印成册,申请鉴定验收;
(4)报送材料,课题评审组评审。
五、研究成果:
1.新入园幼儿由不适应到适应的文字记载资料;
2.论文集;
3.图片资料;
4.研究报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