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三则》
文/王信民
<1> 星星哪儿去了?
一到“七夕”,昊奶奶就孤自一人,眼巴巴地仰望着夜空,默默数那一眨一眨的星星。而每每数到九百九十九颗后,她才肯回屋躺下。
昊奶奶大姑娘那会儿,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靓妹儿,她那双乌亮乌亮的大眼睛,像星星一样晶莹透澈。
同村教书匠赖仁钟情于她,曾多少回对她表达过爱意。还偷偷摸摸地送给她两夲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一本是《红楼梦》。昊奶奶一生当中,至今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两本书。
恢复高考的那年,赖仁到县城参加了考试,没曾想,竟被一所名牌大学录取。
临离开家乡的那个夜晚,天上缀满了闪闪发亮的星星,在一片高粱地里,俩人手牵着手,盯着银河东、西两岸的“牛郎”、“织女”,心里酸楚楚的……
昊奶奶眼泪汪汪地说:“到了大学后,好好读书,不要想我。”
赖仁道:“不想怎么行,你是我心爱的女人。”顺手把她搂在了怀里……
昊奶奶生平第一次被男人抱搂,心里扑腾、扑腾的直跳。赖仁得寸进尺,慌乱之中又在心爱的人脸颊上亲了几口。紧接着信誓旦旦的说了一嘴,“等着我”……
赖仁进了大城市后,勤奋念书,被留在院校当了“助教”;再其后,任职为“教师”;而今是赫赫有名的“教授”。
而昊奶奶,自从和赖仁分开后,她心里头总是放不下他,那两本书始终藏在枕头底下。尤其是每到农历的“七月七”,她都要到俩人真心相爱的地方,眷念美丽传说中的那个人儿……
这几年,昊奶奶再想数星星,也只能望“天”兴叹!——星星哪儿去了?
<2> 三根竹筷
三天前,姑姑家大哥从老家来到老城,几个兄弟在餐馆给他接风。
就在拆开筷子封包的时候,发生一个小插曲,我的包里竟同时摆放着三根竹筷。于是大家把话碴转向了我。
“好运气,喝三杯”,“六六大顺”。末了还是大哥拍板,“那就喝仨吧,但你要写篇三根竹筷的故事。
三根筷子明显“多此一举”,可也正是这一“多”,让我浮想联翩!
我仿佛回到小时候的那些日子。父亲是河北高阳县人,母亲是河北蠡县人,“高蠡暴动”就是在我老家发生的。“南下干部”时父亲被留到了老城。
我四岁那一年,姑姑从老家到城里探望我父亲。几天后,我随姑姑一同去了老家。在姑姑家,我没有怯生。挖野菜、拾麦穗,小河沟里洗澡、捉泥鳅…… 姑姑家在“王福村”,十里八乡都知道她,自信,傲气。
在那个年代,她是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女中豪杰。她到城里和我父亲见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小农制度,一盘散沙,成不了气候。“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后来,姑姑在把农民的农具、牲畜等全收归于集体所有,时常用“筷子”这看似肤浅,却隐含着哲理的典故劝说大家。
那几年,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一天天地富裕了起来……
我斟上一杯酒对大哥说:“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您是乡亲们的带路人,这杯窖香幽雅的“武陵酒”,我敬您。
听完这些话,大哥哈哈一笑,说:你讲的是哪辈子的事儿,土地分给个人种,才算天大的好主意,三根竹筷吃饭能得劲儿吗?........
<3> 米 粒
聪聪降世那年是“鼠”年,爷爷给孙儿起个小名叫米粒。
孩子的爹、妈明知拗不过老爷子,只好背地里另给孩子起了聪聪的乳名。
妻子说:什么年代了,还给孩子取个这么低俗的名字。
老公说:这就蛮不错了,老爷子原打算给孩子起名叫“耗子”的,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教诲:“贱名者长生”也!
在这之后,从喂奶,换尿、屎布,都由爷、奶忙活着。米粒刚满月那会儿,爷、奶只要叫声:米粒,乖哟。孩子就会咧开小嘴巴,“嘿、嘿、嘿”笑个不止。
爹、妈下班后,也围着孩子喊:聪聪,笑笑呀!聪聪多少算是给两个人点面子,笑是笑了,可每次都没有象爷、奶喊米粒儿时,笑的那么的酣畅。
一晃,米粒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孩子随了大人们的心愿,身子骨硬朗朗的,异常的聪明伶俐。
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米粒问爷爷说:同学们都笑话我,阿姨老师想让您把“米粒儿”改喽。
爷爷沉思不语,怪不得每回在学校大门口接送孩子,刚喊出“米粒”俩字时,就惹来孩子们家长的嬉笑声。
爷爷躺在床上合不上眼,早些年小伙伴们欢快的身影,老是在眼前绕来绕去——簸箕、驴子、虎子、老鳖、兔子、鸭蛋、鱼儿、窝窝头、米饭……令人暖心。如今啥子都在变,万象更新,连取个名字都非得雅、雅的。
无奈从今往后,只能告别“米粒”,管小孙子叫“聪聪”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