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外一篇)
文/王信民
一到“七夕”,昊奶奶就孤自一人,在幽静的月光下,默默地数那一闪一闪的星星。而每每数到九百九十九颗后,她才肯回屋躺下。
昊奶奶大姑娘那会儿,是十里八乡出名的靓妹,那双乌亮乌亮的大眼睛,像星星一样晶莹透澈。
临村教书匠赖仁钟情于她,曾多少回对她表达过爱意。还偷摸地送给她两夲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红楼梦》。昊奶奶至今最喜欢的,也还是这两本书。
那年,赖仁到县城参加恢复高考后的考试,没曾想,竟被一所名牌院校录取。
离开家乡的那个夜晚,在一片高粱地里俩人手牵着手,盯着银河东、西两岸的牛郎、织女,心里酸楚楚的……
昊奶奶对他说:好好念书,不要想我。赖仁道:不想怎么行,你是我心爱的女人。顺手把昊奶奶搂在怀里,慌乱中又在她脸颊上亲了几口。信誓旦旦说:等着我……
赖仁到大城市后,早把约会时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
女人就是女人,俩人分开后,昊奶奶的心总是放不下他,那两本书始终藏在她的枕头底下。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她都要到俩人亲密过的地方,借那美丽的传说,解闷、消愁……
说来也凑巧,这些年城市的“雾霾”,把乡村也没放过。一年四季,昊奶奶再想数星星,也只能望“天”兴叹!——星星哪儿去了?
奖 状
电话叮铃铃地响个不停。
你好,哪位?
听不出来吗?
木有、木有,局长您有什么吩咐。
他匆匆交代了一件事。
搁下电话,老刘立马进行了布置。
天蒙蒙亮,大爷、大妈就在各小区门口摆上桌椅、板凳。只要出入院子的人,都要回答问题。
老刘立的规矩是:凡能说出,这些年的变化满十条的,发给大米五斤;十条以上的,发放大米十斤。入围的群众,发给带镜框的奖状一张。
没曾想,大伙儿加入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没一会功夫,满当当的一大车大米,竟被抢答题的人们“一哄而抢”。
老刘再调来一车,没过晌午头,又所剩无几。哎!没法子,参与答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老刘只好请示局长,把一幢楼选一家的方案,改成了两家。
两天后,经大爷大妈细细地筛选,再由以老刘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拍板,拢共选出了108户人家——为思想素质高的好市民。
检查工作的领导听完汇报后,有感而发:看来人们的素质真的挺高啊!
三五天过后,当老刘巴望给他们再发奖状时,却迟迟没一个人来领取。
简介:王信民,开封人。下过乡、扛过枪、当过工人、从过商、上过几年“电大”,经历过:“工、农、兵、学、商”。现退休在家找点事做,就喜欢上了闪小说。
[点评]
《星星》:女人终其一生,仰望星空,思念初恋。可是“雾霾”遮蔽了的,不仅是星星,更是人心,那份纯真的感情哪儿去了呢?
《奖状》:奖状一直是精神奖励的有效方式,然而却彻底败给了几斤大米,其中有人们精神素质的缺失,更有领导者的形式主义官僚作风。
(水玲)
责任编辑 王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