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地方号称“七朝古都”,可按城市级别的划定才属于“四级城市”。不言而喻,单说房价自然低一些,可在心里总会觉的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不是房价的高与低,而是觉得老祖宗几代皇帝老爷子都看好的地方,现代人怎能稀里糊涂就随意瞧不起了呢?
房子的“贵与贱”谁说了算呢?是否背后隐藏有“黑手”刻意在操纵?我的一生,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得不漂泊在“四方八方”,所见所闻不是空穴来风,“地方”的好与不好,如要按景色来断定,沿海地区的城市应为首屈一指,可却时常遭遇暴风骤雨的侵袭;“东北”倒是夏日凉爽,可在“金秋十月”,皑皑白雪也会不请自来;西北气候变化异常,最让人忧心忡忡的是很多城市“躺”在地震带上……
那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房价就应该高吗?此话不敢苟同。从现实房价看,也并非如此!其它,诸如人均工资水平多少了;城市发展趋势的预期是什么;租赁房价的高与低;人口聚集地的稠密度等等,都不构成当今房价高与地的确凿依据。影响房价“贵与贱”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我的孩子是大学“一本”文凭,在“省城”辛辛苦苦打拼了六年,令人不解的是,不但没落下什么积蓄,反倒是每个月还要家里补贴点。去年,孩子说了:要在“省城”落户扎根。万般无奈,作为“大人”,只能湊集些钱满足他的心愿了。可心里总是别扭和烦恼,房价都涨了三、四倍了,这会买房岂不是作茧自缚,自取其祸?
购买房子的行为划成“投资”和“刚需”两种,我给孩子买房是不得不尔的行径,也还属于“刚需”吧。可让人寒心的是,这一“刚需”,耗尽了我一生辛勤劳累换来的钱财。“可怜天下父母心”,估计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我一样,面对一路飙升的房价只能“俯首就擒”,所谓的“幸福”、“荣华”,也只能是“望楼兴叹”了。
迷迷糊糊之中,陡然大脑似乎找到了房价“一飞冲天”的关键性答案,卖房子的“大佬”及其背后的“幕僚”们,大概其每分每秒都在关注着,所有世人们“寄放”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是多少?有钱、又有需求,自然而然促成地皮狂涨!楼盘狂涨!直至涨得让你存折上的数目“荡然无存”,才肯善罢甘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买了房的人,都还期盼着房价涨,好在如愿以偿,孩子在“省城”买的那套房,截止到今天,每平方米就涨3500元,叫人啼笑皆非。涨的理由很简单:其省会的地位,决定了要由“二线”变为“一线”城市了。显而易见,看来大家手中还是有余钱啊!借题发挥是操作房价的前提,把控房价的根本也还是卖房的说了算,消费者只能像被耍猴一般,
任其牵着鼻子走。或者甚至地产大亨们也只能另辟蹊径了,那些靠“贷款”支撑业绩养尊处优的“财神爷”们,也只能及早“打烊”歇业了。
房价涨的虽然离奇,可有购房意愿的人照样蜂拥而至,只是再妄图以当今的房价,意想做“投资”生意的人应该稀少些了吧。截止今日,太多太多的平民百姓,还在被“房价”所困扰着,房价是落是涨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告老还乡,脱袍退位的人,在想捞钱已经是难于上青天了。
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在啃老,错也,从买、卖房子的实例可以清晰看出,是繁华的高楼大厦在不知廉耻的“啃老”。虽然已经“啃”的体无完肤了,可忧虑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人人都攥有大把大把的钞票,现有的物价上涨指数,恐怕只会是日日上升,不会下降。再者说,人都不再为“钱”奔波了,何谈“精卫添海”,“女祸补天”呢?这一“主题”的呼出,也决定了根本无人,从实质性上真正关心“房价”问题。
“房子是用来住的”,言外之意房子不是用来“炒”的。那么是谁是“炒”房的主力资金呢?房子在未还清贷款前,“房产证”要抵押在“财神爷”那里,金融机构的专家们都认可的房价,何为高?何为低呢?试想,地产大亨们盖大楼的钱不也是金融机构给贷的款吗?,那么,房价要降温,得经过谁认可呢?“财神爷”们投资的优秀项目,明眼人能不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商机”吗?
“物极必反,否及泰来”。近些年经济成就有目共睹,穷则思变,无可厚非。现今人们的视野开阔了,什么挣钱,发展什么。不论尊卑,不分疆域。但“房价”的飙升的幅度的确过于“凶猛”,蔑伦悖理。物极必反的辩证理念,有其理据。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公道合理,老百姓赞扬,也才是未来房价变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