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模式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2018-11-05 00:21:32)《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国家级课题《面向2021小学数学资源建设和教学体系整体研发》之下的一个子课题,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于2017年6月批准立项。自课题申报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负责人折艳芳老师的带领下,确立了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活动形式,融课题研究于常态化教学中的研究思路。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做出了周密细致的人员分工安排,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学校各学段老师的研究热情,研究过程扎实、科学合理,主题突出,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激发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探索出了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在延安市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组建团队,建章立制
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将课题研究扎根常态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思考,我在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时吸收了市教研中心教研员1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1人,校级骨干教师4人。这些教师都是一线代课教师,她们深入课堂教学,有实践、有思考,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随后在研究推进中,本课题的研究与学校的常态化研究融为一体。
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议明确课题主持人职责、课题组成员职责,以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二、修改方案,明细分工
针对专家的反馈意见:课题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和人员分工不够明晰,随后在市教研中心课题办张琰主任和数学教研员齐淑霞老师的指导下,我反复修改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撰写方案,明细分工,及时矫正研究方向。
三、启动开题,专家助力
针对指导老师提出的建议,我及时修改方案,于2017年7月15日召开了工作坊启动仪式暨课题开题会议,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延安市教研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本次开题会议。我陈述了《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开题会议圆满结束,专家的指导使我们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领导的要求让我们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四、学习培训,阅读提升
为了全面推进课题进程,科学规范地进行课研究题,我们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多次培训学习。2017年11月组织成员参加全国“名师之路”小学教学研讨培训会;2018年4月在长沙参加了“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为了加强课题组教师的业务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精心选购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专业书籍、光盘,将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网络及工作博客加强理论学习和信息沟通,共享研究心得和成果。博客共上传简报、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专题学习内容、课题资料等30余篇。
五、课堂实践,研究探索
立足常态课堂,探索《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研究》。2017年10月19日开展了《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第一轮研讨活动,课题组王飞老师执教了《比的意义》。课题组负责人折艳芳老师作了题为《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实施解析》专题报告。2017年12月14日,课题组召开第三次研讨活动,主题为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模式课例研究说课培训,淮文利、刘慧芳、陈刚三位老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有效实施大问题教学模式。2018年4月,课题组进行第四次研讨活动,淮文利、刘慧芳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分数的意义》《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两节研讨课,并进行了有针对性说课,使全体听课教师明晰了大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随后,折艳芳老师作了《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专题报告,参会的有北关学区、联盟校等200多名教师,受到大家的好评。
六、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我们课题组在学校学科组及学区联盟校、城区兄弟学校及教育扶贫校之间进行了多次交流研讨,多次组织送教活动和示范课展示活动。2018年4月,课题组进行第四次研讨活动,淮文利、刘慧芳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分数的意义》《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两节研讨,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说课,使全体听课教师明晰了大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随后,折艳芳老师作了《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专题报告,参会的有北关学区、联盟校等200多名教师,受到大家的好评。随后课题组成员折艳芳、刘慧芳受邀到延川红军小学、延安知心小学作课、作报告。
七、阶段成果:
探索出“大问题”教学基本特征和教学模式:
“大问题”教学基本特征:
1.“大问题教学”主要是以“学”为核心的
学会学习,是让学生自己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想法。教师不能一味地去帮助他们解决,而是要学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懂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小提示,激励他们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寻学习的乐趣。
2.“大问题教学”的价值观
大问题教学不仅重视价值观的达成,而且还要置顶价值观,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还原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重视在数学活动中磨练意志、建立信心,正向表达和良性激励远大于简单指责。
3.“大问题教学”是“智慧型”的教学
“大问题教学”的目标是达到飞翔者的学习,其重要标志就是它直指学科本质,直指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本质。其教学追求的是智慧型的学习,因而在这样的课堂里就需要更多的合作探究、自主生成,它的核心是针对人的发展。
4.“大问题教学”提倡“教师在后”
“大问题”下的教学形态是从高到低来教学的。在“大问题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往往是站在学生后面的。如果教师一直站在学生前面,教师的高度就成了学生难以逾越的高度。
“大问题教学”是“再创造”的教学。
“大问题”教学模式:“五环六步”教学模式
1.质疑提问:学会提问是进步的前提。由于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学生带着思考和自己内心的疑问进入讨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同时,给予一定限度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学生“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
2.梳理问题: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正确方向的要继续加以引导,方向有偏差的更要重视,要明白他们内心的想法,给他们讲解正确的思维方向,避免让他们钻牛角尖。
3.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贯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把各自的意见都说出来,大家一块来分析。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
(2)交流展示:交流展示是固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诸媒体,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以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
4.解决问题:把学生的答案都一一进行分析,并按照他们的思路去验证答案是否正确或者步骤是否合乎常理,然后再归纳总结出哪些是简便方法,哪些是比较有深度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己考虑该用哪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课堂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形成一种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按照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观点就是“再创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再创造”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再创造”之后的智慧,正是形成新智慧的创造之源。源于问题,止于问题。
成果附件:
1.《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模式课例研究》论文集1本;
2. 《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模式课例研究》教学设计集1本;
3. 《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模式课例研究》调查问卷集1本;
4. 《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模式课例研究》教学光盘2盘;
5. 《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模式课例研究》学习心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