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主问题引领文本解读
作者:陈娇娇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把握阅读的要领。“主问题”的提出,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从切入要害设计主问题、巧妙追问深化主问题两个方面来探究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主问题;文本解读;追问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上课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有的老师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问题设计新理念。什么是“主问题”呢?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教学中设计主问题,课堂就会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切入要害设计主问题
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像一颗石子投映在学生心湖,让学生泛起思维的涟漪,不吐不快,让课堂呈现生命力。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找准提问点,切中要害设计主问题。
1.深入解读文本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潜心会本文。”我们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可能设计好“主问题”,并把设计的“主问题”转换成阅读教学策略。
主问题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扣住标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抓住思路就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诗歌教学中,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眼为“归”。主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样诗人的情感主线就很容易把握。
散文教学中,在教《故都的秋》时,“清、静、悲凉”是本篇散文的文眼。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写故都的秋却不写北平的秋,与之相比,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描写中看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思想内涵上把握文意,进而明白作者情感。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小说教学中,《边城》主问题设计:有人说,“边城”这个标题用意深远,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你如何理解?该设计围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展开,分析环境在前,赏析形象在后,最终探究主旨,先浅后深,层次分明。
2.揣摩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这一阵地上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主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怀古词。这首词最大的特点也是鉴赏的要点是词中“用事”。因此理清这首词所用之事、理解用事的目的是鉴赏这首词、把握主旨的关键。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词,把握了字面意思后,直接从题目切入,设计问题:(1)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包括几部分?(2)这首词怀想了那些古人古事?都与“京口”有关吗?怀想这些古人古事目的何在?从诗歌题材入手把握诗人情感,找准切入点,诗歌学习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窗子以外》是一篇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而线索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它就像一条线一样将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我在教《窗子以外》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我的教学设计目标为:了解文章的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把握作者情感。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请同学们再看《窗子以外》,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事情,“我”的情感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注意是“我”的一次又一次情感变化才将文章各个部分连在一起的。主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再次理解线索的含义,找到学习的方法。
《林黛玉进贾府》,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其深刻的社会意义。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了这样几个主问题:(1)小说主要刻画了那几个主要人物?(2)你最喜欢谁?为什么?(3)他们的性格反映了对社会怎样的思想态度?这几个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个问题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熟悉,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第二个问题分析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第三个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分析人物的实质。这三个问题抓住人物形象来了解社会本质,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考虑学生学情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把某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地发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孔乙己》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孔乙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2)填写孔乙己的履历表(年龄、学历、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生活经历、特长、优点、缺点)。(3)孔乙己的结局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4)是谁造成孔乙己的死,要求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归类,多角度分析孔乙己惨死的原因。(5)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何在?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提问,学生逐步明白小说不仅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而且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此外,教学设计采用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回答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学习也变得容易。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二、巧妙追问深化主问题
“主问题”提出后,不能仅仅追求满足一个正确答案,还要灵活地抓住学生回答过程中的“有利因素”,相机进行启发,形成追问,使学生思维更深入、更开阔,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追问,进一步深化主问题呢?
1.在粗浅处追问
如,在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围绕本节课的语言美、形象美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有位老师在讲到月色下的荷塘时,问“月色下的荷塘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觉得美在哪里?为什么?”
课堂上,学生回答肤浅、偏颇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师、学生、文本间的追问交流,绝非简单的“是”与“不是”的应答,教师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你的根据在哪里”的简单追问,引领学生去探索,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成为深化阅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使学生的认识更细致深刻,使学生的思维慢慢走向成熟。
2.在细微处追问
比如,诗歌、散文、小说中都有比较关键的词句,而这些词句最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比如:中国古代的诗歌最能以凝练传神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诗人往往讲究“推敲”,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悟到炼字的妙处。比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的
“呼、窥、举”等字,都充满了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更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大凡优秀作品的思想内涵,都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细微处,教师在细微处不断追问,学生就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3.在分歧处追问
课堂上,当学生因观点分歧而争论,彼此思想碰撞、火花四溅的时候,正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的最佳时机。如,《祝福》可抓住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进而勾勒她的人生轨迹,主问题设计为:找出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 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起初祥林嫂年轻丧夫丧子的精神打击,变得动摇、迷惘,最后精神世界彻底崩溃,在祝福声中寂寂地离开世界。
教师可进一步提出追问:祥林嫂的悲剧是否是历史的必然?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在祥林嫂命运变迁中,她都是被支配的对象,鲁四老爷、婆婆、柳妈、鲁镇的人们这些操控她命运的人就是一把把无形的匕首将她逼向绝路,进而学生可以发现这些人的共性,那就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最后探究出本文的主旨即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毒害。
在学生因见解不一而争论的时候,智慧的教师肯定适时追问,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将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引发课堂“交锋”,无疑会给自己的课堂增色,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实践,努力摸索,才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总之,好的提问,一定要在主问题设计和有效追问上做好文章。教师只有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参考文献:
[1]
贺蓉.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文史月刊
1999(14):39.
[2]
陈怡.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J].广西教育
2015(33):94.
[3] [美]Jackie
Acree Walsh,
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M].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1.
[4] 余映潮《 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
期
[5] 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
[6] 余映潮《中学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3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