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教学的关系
(2015-07-13 08:20:26)
标签:
股票教育情感文化 |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关系问题,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一线的热点话题。我认为这与对一堂课有没有效的判断密切相关。
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课堂的整个生成过程和结果上,而轻视课前的准备。事实上,一堂课有没有效,是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有效性的叠加与整合。课前的准备情况,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课堂生成与行为结果。因此,备课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毫不夸张地说,备课的充分与否,备课的深度与否,备课的质性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
教学是“功在课前,立在课中,效在课后,成在平时。”“功在课前”这强调了备课之功,备课的重要性,强调了有效教学从充分备课开始。教师要从往常的粗浅备课、表性备课走向深度备课、质性备课,为有效教学打好“揭幕战”。
之所以觉得教学设计可有可无,那是因为备课没有深入到备课的质点上去,没深入到更核心的地带。往常的很多备课,其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强调备课的组织形式,强调内容的呈现方式,即按照某种体例实现备课内容的“完型”。学校教学管理者也倾向于形成一套简便好用省事的备课和校本研修的管理常规,诸如提出集体备课要求,规定备课的流程,主张备课的“几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等)、“几统”(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练习、统一考查等)。教师也重在完成备课“这件事”、“这项任务”,真正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特点来思考自己所确立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否准确、是否更合适、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效用的时候并不多。也许还真没有这个意识去关注,或无暇去推敲。在这样缺乏质性、缺乏深度、缺乏效用度的准备下的课堂教学,很难保证有效或高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备课这一环节下足功夫。
我们提倡深度备课,更关注备课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针对性、细节性以及教学的着力点,是从价值角度对备课中的教材钻研、学情分析、教学思考、要点开发、活动预设、教学思路等进行判断、筛选与优化,力争形成更科学、更合理、更切实的教学方案。
深度备课倡导反复研读文本内容,深入思考文本教学价值,充分挖掘教学要点,寻求创新性的切入角度,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策略和方案“出自己身”,由“内”而来,而不是随便搬用他人教案,机械套用他人的教学思路与活动安排。要能在行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细节、起承转合处,都透露出执教者课前的深刻思考,别具匠心,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