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然脑海里蹦出一个在复习时上课的画面:
“两个长方形能够拼成一个正方形。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根据批作业的情况,了解到这一题“错误率”很高。我认为是错的,因为两个很长很窄的长方形显然不能拼成正方形。因为这个作业我已经批好了,不是对就是错,所以他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
“这句话是错的!”一个孩子回答到。我想这道题并不难,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而且反例很好举
“我们判断一道题是错的,可以举一个反例。谁能来?”
“比如两个很长很长的长方形。”
哦,和我的想法一样,根据他的表述,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细长的长方形,“是这样吗?”
“对。”
“还有什么反例?”
“两个不一样大的长方形也不能拼成正方形。”根据他的表述,我在黑板上又画了两个夸张的长方形,一个很大,一个很小,孩子们在笑,显然这样的两个长方形也不能拼成正方形。
这时我想问题已经不大了,因为反例都举出来了,而且举了两个很典型的反例,判断是对的孩子应该已经明白自己错了。
“这道题是错的,没问题了吧?”“嗯!”
我想讲到这里还不够,继续问:“看来任意两个长方形是不一定能拼成正方形的,那什么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正方形呢?”
“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一孩子回答。
“是吗?”我问。
“不对,像刚才丁老师画的第一组长方形它们是一样的,但是不能拼成正方形。”马上有孩子反驳。
“应该除了完全一样,还要满足长是宽的2倍这个条件。”根据他的描述,我在黑板上又画了一组长方形,但这一次我没有像之前一样先画一个长方形,再画一个长方形。而是先画一个正方形,连接了正方形一组对边的中点,这样形成的两个长方形就是刚才学生说的情况。
“这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而且长是宽的2倍,看看能不能拼成正方形?”“能!”“确实这样的两个长方形能够拼成正方形。”
“丁老师,两个不完全一样的长方形也能拼成正方形。”举手的是小波,他经常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想法。
“举个例子。”
“只要两个长方形的长相等,它们的宽加起来等于长就行了。”
我想他也许是在我刚才先画正方形,再把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我又像刚才那样,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在一组对边相同高度都取一点(很明显不是中点),连接这两个点,把正方形分成了不一样大的长方形,然后再和孩子们回味刚才小波提出的那句话:“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它们的宽加起来等于长。”
孩子们自发地为小波鼓起掌来。这时孩子们情绪高涨,我也自认为刚才进一步追问很有意义,就在我要结束这道题的时候,教室里又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老师,那这句话就是对的呀?”那是小芳,很爱思考的小女孩。
“两个长方形能够拼成一个正方形,这句话是错的,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举出了反例呀?怎样判断一道题是错的?只要找出一个反面例子就能判断是错的。”
“但是,这道题没有说两个长方形一定能够拼成正方形呀?他只是说能够呀?”小芳这样说了之后,小辉、小程、小乐都开始“倒”向小芳了,他们都同意小芳的观点,确实,小芳说的有道理,“能够”并不是“一定”。
看到他们一个个爱思考的样子我笑了,表扬了他们爱思考之后,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是这道题出得不严密。”除了这样说,我不知道该怎样结束这场争论。
课后和师父张老师讨论,她也认为是错的。我说了孩子们的想法之后,她也表扬三(2)班孩子爱思考。其实这道题的问题就出在“能够”一词上,张老师认为这里说能够,但是还有不能够的情况,所以这道题是错的。后来,忙于复习,也没有深究这道题,但这堂课出现的这个让我“难分真假”的问题我一直记着。
昨晚突然想起,于是今天上网搜索有关这个问题的看法,果然有,不过是另一道类似的判断题“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问题也出在“可以”这个词上,因为“可以”并不是“一定”的意思,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同样,这道题中“能够”也并不是“一定”的意思,那到底怎么判断呢?突然想起《数学与哲学》里有过关于命题真假的一段话,重新开始翻阅,好不容易翻到。
希尔伯特是形式主义学派的领袖,他建立了元数学或叫证明论,提出了应用形式的推演规则,能不能推出所有的真命题呢?这里是承认排中律的。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命题总有一个是真的。
根据排中律,“两个长方形能够拼成正方形。”和它的否命题“两个长方形不能够拼成正方形。”这两个命题中,总有一个是真的。很明显“两个长方形不能够拼成正方形。”这个命题是假的,那么“两个长方形能够拼成正方形。”这个命题就是真的了。
不知这样思考是否有道理,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