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现象——古诗词中的日食与月食
(2016-12-26 17:09:46)天文现象——古诗词中的日食与月食
我国古代的天文记录不但在时间上比世界各国都早,并且在数量上也最详尽。我国对于日食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发生的日食,,记载在《书经··.夏书.胤征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唐诗人卢仝有一首《月蚀诗》(《全唐诗》第387卷第001首),全诗很长,其中几句曰:“···吾见阴阳家有说,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
两句话把月蚀和日蚀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
大家知道,月蚀是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时发生的现象。“望日”是指月圆之日,即每月月半之时,只有这时的地球在运行到日月之间时,地球的投影在月亮上形成阴影,这就是“月蚀”,也是卢仝诗中说的“望日蚀月月光灭”。
而日蚀是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发生的现象。“朔月”是指农历每月初一,这时看不到月亮,称为“朔月”。也只有这时,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人们看不到月球,而月球的投影到太阳上去,人们看到了太阳上的阴影,就叫“日蚀”。也是卢仝诗中所说的“朔月掩日日光缺”
卢仝借助阴阳家所说,两句话把月蚀和日蚀的现象与道理都说清楚了。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明白很多科学道理,只是蒙上许多神话色彩,使人真假难辨。卢仝先生这首诗中也说了很多神话传说,我们从中也能看出许多古时的风俗人情,但是,最核心的是上面引的两句诗。
我们家乡有句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如果朝霞满天,今天大概会下雨,不能出门。如果是晚霞满天,那第二天就可以出门,不会淋雨。
唐诗人储光羲在《晚霁中园喜赦作》这首诗中说:“落日烧霞明,农夫知雨止。”恰恰是说晚霞灿烂,农民都知道雨一定不会再下了。不下雨,明天就可以从事农业劳动和其他作业了。
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当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古诗中引用谚语也常见,不过把它艺术化罢了。
电光闪影
读唐人杨师道诗《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其中有句云:“···电影入飞阁,风威凌吹台。长檐响奔溜,清簟肃浮埃。···”这里的“电影”一词,是电光闪影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经常看的娱乐电影完全是两码事。
细查,唐诗中有不少诗篇中出现过“电影”一词。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大都出现在风电雷雨情况下,如:
唐沈佺期诗《巫山高二首》“···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一作宋之问《内题赋得巫山雨诗》)
唐李华诗《咏史十一首》“电影开莲脸,雷声飞蕙心”
唐钱起诗《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
雷声匪君车,犹时过我庐。电影非君烛,犹能明我目。”
唐顾非雄诗《夏夜汉渚归舟即事》“ 雨遥明电影,蜃晓识楼形”
唐齐己诗《春寄尚颜》“檐声未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后夜雷。”
等等。
二,出现在与光、火等有关的诗里,如:
唐窦叔向诗《寒食日恩赐火》里,有句“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唐李涉诗《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有“良会芳时难再来,隙光电影长相催。”
等等。还有我没有看到的,无法摘抄。
“电影”一词,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词汇,但是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等辞书,都只有“供观赏娱乐的活动影戏”这一种解释,以及现代电影的发生发展等说明。我认为这是不完全的,应该增加第二种解释,即“电光闪影”,并注明出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