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庐、中和楼--茶阳古镇(二)--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五)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杂谈历史 |
这一次,专门把在茶阳看到的几座洋楼单独介绍一番。首先是之前提到过的旋庐,位于大华路北端尽头处。这是一座大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采用西式拱券门,木质中式门扇,两侧立罗马柱,门框为中式石质门框,上有太极八卦图案;字匾书“旋庐”二字,落款为“邹鲁书”。居然能请到国民党元老,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国立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亲笔题字,看来主人家来头不小。
旋庐,位于大埔县茶阳镇大华路115号,乃旅马来西亚华侨何阳生建于1930年(按资料介绍)。该楼坐南朝北,高四层,总面宽22.43米,总进深11.53米,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556平方米。该宅主要建筑风格为西式,但在细节上又巧妙地融入了中式装饰风格,可谓中西结合的典范,对研究大埔近代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现在轮到对主人家进行介绍了。何阳生,又名旋美,原籍大埔县大麻镇,1881年出生于茶阳。幼年丧父,母亲黄氏含辛茹苦将其拉扯大。因家贫如洗,何阳生年少时跟随亲朋来到马来西亚彭亨州,靠摆小地摊卖些水果和香烟之类的小商品聊以过日,后在当地侨领郭德修、同乡侨贤周兰阶的大力支持下,何阳生在当地商界崭露头角,并以他特有的敏锐,在众多商家不看好典当业之时,反其道而行之,果断介入,诚信经营,一夜成富翁。接着,他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扩展业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生意做大做强,终成为富甲一方、远近闻名的侨商。何阳生虽为富商,为人却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且处世低调、不事张扬。据何家世交陈喜舜记述,1933年,张景云主政大埔时,打算修葺茶阳北门口至“父子进士”牌坊之间的一段路,因资金缺口过大,多方筹措不得。其时,恰逢何阳生回国探亲,在得悉这一内情后,主动上门面见张县长,表示愿意全额承担工程所有费用,实际捐款不下万金。又如茶阳建造仙基桥之时,主体工程虽已完工,但相关配套的附属工程却因资金短缺而烂尾。正在进退两难之时,他再次独资捐款,终使得工程续建圆满。如斯善举,不胜枚举。乡人每每欲勒碑纪念,以彰表其功,均被他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之言婉拒。
那么,何阳生又是如何与邹鲁扯上关系的呢?原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深得广大海内外埔人的积极响应,纷纷出钱出力。何阳生不遗余力地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革命事业给予资助,还于1910年加入了同盟会,1916年被任命为国民党马来西亚雪兰莪支部干事。1936年,他应邹鲁之力邀,专程回国,赴南京国民党党总部商谈国事。民国政府主席林森还专程宴请何阳生,并题赠“春山北苑字间画,秋水南华架上书”对联。南京之行结束后,何阳生回到茶阳,开始筹建旋庐事宜。图纸设计者为一揭阳籍的留日建筑设计师,建筑所需的红毛泥(水泥)等原材料,则全部从南洋采购。旋庐始建于1936年,1938年完工。此时,国民党元老之一、国立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茶阳老乡邹鲁题写楼名“旋庐”二字,作为贺礼相赠。但因时逢战乱,房屋建成后,没有作进一步装潢修饰,屋内所有木质门窗和屏风甚至还没有油漆。以前旋庐大门两侧有传统门联“旋归田里,庐结河滨”,现已毁。取名“旋庐”,一是暗暗契合主人“旋美”的名号,同时又蕴含了其“旋归田里,庐结河滨”的深厚乡土情怀。

罗马柱上以及雀替部分的花卉及凤凰图案,又是中式传统样式。正应了一句歌词里所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第一座可以称为三层半吧,四楼明显是有房屋也有露台的。最为别致的是四楼还带有一个八角形的塔状小钟楼。

正面二三层设阳台。
二层大门与券窗采用西式风格,上面的门额与两侧彩绘装饰则是潮汕式样。

来到正门,虽然也是中西结合,但中式风格更占上风。大门为传统石质门框,居然还是斜门设计!户对雕刻“长寿”、“富贵”。两侧开券窗,上面的卷轴形灰塑装饰更是浓浓的中国风。门额位置贴了一张写着“翼楼”的红纸,所以,这楼名应该就叫翼楼了吧。
翼楼也是没得进。只好围着楼房转上一周。


从一片杂乱无章的摆放物中,找到这个进去的院门。
中心念创业艰难,勤垣墉塗塈茨,漫说前徽克绍;
和气是治家根本,笃友恭尚亲睦,庶几世德长延。
都是传统文化中教人为人处世的益言良方。

后包部分中厅,设拱券门。

中厅竟然落得如斯场景...
其实在参观过程中,还曾经碰到过一位住户。经其介绍,中和楼原来是由几户人家合建的居民楼(居然不是一家人的),解放后曾经被公家征用。虽然后来落实政策归还了,但房屋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主要是中式木雕构件被洗劫一空。他还表达了对zf的一些不满,我实在是无法应答。某一段岁月对人性和文化的破坏力几乎是毁灭性的,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时间的努力修补,才可以重拾每个人心中的善念、信念。
再来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