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杂谈历史 |
外围说完了,这次就回到茶阳镇本身了。如前所述,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恋洲二都置县,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首个大埔县治即设立于茶阳镇。据《大清一统志》记载:“茶阳,大埔县城绊其上。”明代建县时,由于县治位于满种茶树的茶山之南,故名“茶阳”(山之南为阳)。这样算来,“茶阳”作为镇名,迄今还不到500年。有很多帖子随便就抛出一句“千年古镇”,那是从东晋大埔设义招县就开始算起了,不够严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治仍在茶阳,直至1961年迁往老县治湖寮镇,茶阳作为县治所在地前后一共历时435年。
夜宿茶阳宾馆。一方面是位置与茶阳老街很近,另一个原因嘛,实惠...
早上起来,看到宾馆大门上十分显眼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老牛这才意识到--这也是一栋有故事的建筑。经与老板交谈得知,此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所建中国人民银行旧址,为典型苏式风格。
接着就是《老街.老牛》节目时间。有人问我,为何你这么喜欢老街?都是“老”字辈呗!事实上,是因为人真的老了,对人对物的看法慢慢改变了,少了些轻狂冲动,多了些包容思考。正如辛弃疾所说的,年轻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年纪大了,就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现代化建设也好,文明的发展也好,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推倒古建筑就能达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定位,道德尺度与道德秩序,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平衡与界限,也许是老祖宗早已经看透并阐述过的。很多东西,只有失去的时候,你才发现它是如此珍贵而且无可替代;然而,往往越是可贵的东西,一旦失去,可能就真是永远地失去了...
所以,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一定是“传承得薪火,留得住乡愁”的综合考量。
茶阳古建筑状况如何?这可能要一分为二了。个人感觉,茶阳尽管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文物古迹,但真正属于“古”的那一块保护的并不算好,主要集中在旧县衙(现茶阳镇政府)附近;但相对来说,近代建筑,特别是体现茶阳近代“侨”文化的骑楼老街,则由于很多还有人员居住而相对完好。这块主要集中在城北特别是小靖河北边,经老牛约略统计了一下,总长大概在2公里左右。据《民国大埔县志》记载:“民国时期茶阳老街,由北门外通神泉,有店铺573间,街道14条。”这么热闹繁华的景象,说的就是骑楼老街。
第一条是中山路。这也是骑楼老街中唯一位于小靖河南岸的,总长大约在200米左右。老牛是从靠近小靖河的东端向西游览。这边较靠近新区,所以骑楼外墙普遍有重新粉刷或贴瓷砖。


转角的这栋楼房,有梅州市水文局制作的水位标尺线图。由图中可清晰见到,近30年来,至少有五次汀江洪峰的水位超过警戒线,最高的一次是1996年8月8日,水位已经淹到近三层楼的楼顶!当时去的时候,就看到河道里有很多挖掘机在工作,相信经过水利部门整修后,汀江水将变得温柔起来。




第三条是大华路。大华路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250米,大致与小靖河岸走向相同,在河岸北约一百米深。
从东边进入。大华路外表保存得相当原始,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沧桑、落寞...

中国人中庸的一面,往往在建筑上表露得最为彻底。券窗灰塑明明是十分典型的的西洋装饰风格,下面的图案马上又回到了喜鹊牡丹、青松白鹤...这种顽固,注定了我们文化的特立独行,也使得它能幸运地传承下来、并且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