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阳镇古村(大夫第、垂裕楼、德馨堂)--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杂谈历史 |
在大埔四处穿行的日子里,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心理就是“贪”。大埔的老房子保存之多之好,是极其少见的。一方面,得益于历史上交通的不便利;另一方面,我觉得跟大埔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密不可分。这么多的古村落,让老牛颇有些拿得起,放不下的尴尬,这就是所谓“幸福的烦恼”。然而,无论时间与金钱,哪一样都不是我的强项,必须做出取舍。辩证法这会就发挥威力了:有的村子,盛名之下其实其实难副,如上篇所述的恋墩村;但也有一些村子,总能让人喜出望外、搔头挠耳,说的就是像本篇即将要介绍的古村这样的...
古村,从龙骨坪往北不过两公里。到古村,本牛的菜单上目标是一座叫“德馨堂”的建筑。到了古村,自然免不了一番地形观察。古村靠近路边的部分,都是些新盖的房子,乍一看去并没有什么老建筑。当老牛改为以脚步丈量,路边这些迷惑项立马如浮云褪去,古村落的脸庞渐渐清晰了起来...
老屋与诗意田园的结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点,这里的建筑普遍二层以上,围屋的形式让我恍惚看到了永定土楼的影子...一个激灵,我才突然意识到,这里离永定已经不过十几公里之遥了。


放大了仔细看,左右卷轴这八句诗为: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经查证,此诗出自唐代祖咏的《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原诗为十二句:“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该诗作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前后,是作者参加司勋刘郎中别墅的宴会后而写。诗中描绘了一幅以文会友的情景,同时融情于景,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祖咏(公元699-746年),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此诗的书法水平,以本牛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落款并未表明书写者,但至少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民国十一年春月吉日书”。据此猜测该楼成于1922年,迄今头尾刚好凑够百年。



事实上,该屋的朝向因应山势坐南朝北,还真的要在北边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布局构架之美。中间有栏杆的部分明显是厅堂,两侧错落有致的是横屋。该屋最妙之处也正正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完全把一座传统堂横式围屋的格局放置于斜坡之上,完美依托山势、迎合山势,再加上屋后高大茂盛的风水林的衬托,可以说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这间地处高处的房间,看来才是主人家平时居住之所。正面墙壁上悬挂“别业”匾,两侧还有对联云“仙露明珠方朗润,松风水月比清华”。原句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赞美高僧玄奘法师的仪容、神态、人品和修养的词句。

然而最重要的,就是山墙上所镶嵌的这一方1988年所立的重修碑记,信息量不小。首先,以1988年算,德馨堂已经超过200年历史。如此倒推一下,大约成于清乾隆年间。其二,此屋为十七世祖均亭公所建,1988年由二十四世裔孙卓才公捐资重修。卓才公就是墙上所挂照片中人物。依此,上述对联应该是为赞美卓才公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