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下)--能不忆江南(二十四)

标签:
旅游图片历史文化杂谈 |
从北侧观赏太平桥全景。
在上一部分,老牛曾经介绍过,新市古镇的规划布局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关于桥梁,则是以道家的“五行”和“八卦”来进行命名的。按道家的“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神兽)”,新市镇东为青龙桥,西为白虎桥,南为朱雀桥,北为玄武桥。其次,各个方向的桥名又各有不同。镇南的桥名与“云”有关,如步云桥、朱雀桥、云头桥、景云桥等。南潭四周的桥名则以“得道成仙”主题命名,如望仙桥、驾仙桥、会仙桥、圆觉桥、大观桥、聚福桥。镇东桥名多暗示“财、运”,如兴隆桥、阜民桥、孩儿桥、万年桥、普济桥、安庆桥、长寿桥、清风桥、明月桥、顺济桥、万象桥、永丰桥等。镇西桥梁则多含“平安”之意,如安康桥、普安桥、太平桥、保宁桥、永宁桥、万安桥等。镇北桥名多与“文化”挂钩,如状元桥、虹桥、大成桥、文运桥、发祥桥。镇中桥梁以“五行”命名,分别为环龙桥、会龙桥、启龙桥、飞龙桥、跃龙桥。
刘王庙,位于新市镇朱家桥(原名保宁桥)北堍,始建于南宋,相传是为了纪念宋太尉刘锜在新市抗金而建。主建筑座北朝南,在一条中轴线上。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两代重修,有正殿、偏殿、门楼等,面积近300平方米,为德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锜(公元1098-1162年)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省静宁县)人,南宋初年名将,泸川节度使刘仲武之子。
自少随父征战,宋徽宗时为合门祗候。南宋建立后被授为陇右都护,多次战胜西夏,颇著威名。之后受名臣张浚提拔,参与富平之战。又扈从宋高宗,两任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绍兴十年(1140年),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将完颜宗弼军,并派兵协助岳飞北伐。次年,于柘皋之战再破金军。此后被罢去兵权,两知荆南府。晚年再获起用,率军抗击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颜亮,但因老病而无功。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去世,获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武穆”(一说武忠);宋孝宗时追封吴王,加赠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诗集》,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七首 。《宋史》称“张俊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
刘锜与新市结缘,依然与抗金有关。南宋绍兴年间,金国太子大元帅金兀术领兵十万,自江苏进兵浙北,并拟攻宋都临安(杭州)。刘锜奉旨率两万精兵于新市东栅外五龙桥一线抵御金兵,在新市百姓的支援下,宋军同仇敌忾,大败金兵。
刘王庙历代香火鼎盛,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百姓对于为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这种真挚朴素的情感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或者改变,也绝不是某些所谓的史学家们可以随意篡改的事实。每年新市镇还会举行盛大的传统蚕花庙会,江南戏班大部分都会到刘王庙戏台演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主门楼采用一个高大的砖雕门罩,飞檐翘角,气势不凡。

门罩下方雕刻双龙戏珠,两侧有蝙蝠卷草图案;中间字匾雕刻妍秀的行书“刘王庙”三字,两边为戏曲人物;上部以葡萄藤、拐子纹装饰,再上以砖雕斗拱加砖叠涩出挑。屋顶采用歇山式,屋脊两端饰以鳌鱼,飞檐上还有脊兽三只。

门楼后天井。二进其实就是一个戏台。

这是最近一次修缮(2007年)所立重修碑记。

左侧开有小门,同样设精雕门罩。

门罩上刻“卜云其吉”。经查阅资料,此句出自先秦诗歌《墉风·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诗分三章,每章七句。第二章描述了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其中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描述的是“尽人事”,其实就是一个十分慎重仔细的堪舆过程,需要丰富的地理、农耕知识。最后这两句“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堪舆完毕了,卜上一卦,经“天意”认可了,是吉祥的,这才可以开始建造房屋。古人的认知里,唯心与唯物始终是互相交织、纠缠不休。


右侧小门上有“穆竝骋”字样。原来这是出自汉乐府歌曲《郊祀歌》中佚名所著的《天门》中句子:“天门开,詄荡荡,穆竝骋,以临飨”,描绘的是祭祀场景。“竝”即“并”。

从“穆竝骋”小门进去,戏台右侧是一条通廊,出来即可见到刘王庙古戏台。古戏台呈“凸”字型,梁檐飞翘,古朴优雅。柱联云:七八步能走遍天下,五六人即百万雄兵。
关于刘王庙古戏台,还有一件宝物--刘王庙戏台题记。戏台墙壁上,至今保存有清代同治、光绪二朝原始戏班、剧目及演员名录墨迹,面积达10平方米,实属全国罕见。这对研究当时戏剧史、运河文化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刘王庙戏台题记,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戏台两侧通廊墙壁上嵌有碑记若干,对研究新市镇历史人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王庙前市河上,有一单孔石拱桥--保宁桥。
保宁桥,原名朱家桥,最早为木桥,有人撰文考证认为这是为了纪念新市人朱泗治水而建。据记载,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夏,新市大旱,河道干涸,“镇国大将军”朱泗率众开浚市河,引漾溪水缓解旱情。“尝因大旱。远运漾溪之水,以纾民力
原来的朱家桥已毁于上世纪末,现桥为2007年重修。

中间桥栏四根望柱上立有精美石狮。

这便是西边引来的溪漾之水了。两岸垂柳依依,风光秀丽。

继续沿着河道西进,很快又见到一座单孔石拱桥--永宁桥,从字匾题款依稀可见“民国”二字,看来现桥为民国物件。当时正在修缮中。

桥栏端部设戗鼓石,中间望柱上有石雕座狮四只。

走到另一侧,这边的柱联清晰可见--龙潭添万民安乐,虎位助千载永宁。按对联说法,此桥位于“虎位”,当为西方。这也是与道家的“四势”学说有关了。



永宁桥东侧,有一条河道分岔口向东而流。岔口处有石平梁桥一座,桥名字迹无法辨认。

这条东向小河道已经整理一新。



接着就是千年古刹觉海禅寺。
觉海寺,位于新市镇北迎圣桥北堍,始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由僧人彝昌鼎首创,其时名为“大唐兴善寺”,由唐燕公张说书匾额,悬挂山门,其书直径三尺,字体雄壮。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6年),若愚禅师中兴寺院,改寺匾额为“觉海禅寺”。全寺占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现为德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海禅寺山门。

山门两侧各有“辟邪”一只。辟邪,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狮,头有角,身有翅,具有祈福祛邪的作用。原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山门时,为迎请伽蓝菩萨,特地在寺前建了一座桥,就是之前走过的迎圣桥。遵照古制,在山门外东西各放一只辟邪作为卫护。后来,辟邪在文革中不幸遗失。现存为2004年重修山门时重修雕刻的。


二进为天王殿,重檐歇山顶建筑。

这次从东北角欣赏迎圣桥,堪称最佳角度,这个方向看起来古桥保存得较为完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

继续往东少许,大约在新市镇广播电视站附近,市河河道拐了一个90度大弯,改为北上。



铺在河埠上的“降福”。

继续往北,还有一座单孔石拱桥--虹桥。

关于虹桥,只有桥头所立的一座文保碑表明是县级文保单位,但就没有文物情况介绍。这也算是新市古镇的一个通病吧。洞孔两侧有二对长系石,中间一对镌刻螭首,外侧一对则雕刻云头图案。桥身刻字已经斑驳,依稀可辨的就是落款中的“民国...年,里人重建”字样了。还好,起码知道现存为民国重修。
后来终于还是查到了资料。虹桥,亦称洪桥,全称洪福桥,古名西吴桥、拾清桥,又因古代桥傍建有总管祠,故俗呼总管桥。始建于宋前,原为三孔石平桥,清康熙八年(公元1670年)改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4.40米,拱跨5.5米,拱高3米。桥台由武康石砌筑,拱圈上复袱石,两坡各置踏跺十五级。立柱原有桥联,年代久远漫漶不清。古代诗人朱观在七律诗《虹桥暮雪》中描述到:“晚步桥梁风势严,雪花飞舞玉纤纤。寻梅驴背诗情写,著树鹅毛画本添。渔火微茫芦影锁,钓蓑隐约絮痕黏。杖黎扶我冲寒过,招饮前村有酒帘”。

上桥。桥身保存得还是很不错的,最有意思的是--桥上只有一侧设石质栏杆,并且不设望柱。这好像是有意为之,毕竟,没栏杆的一侧石梁上并没有榫或卯的痕迹。

桥面定心石雕刻漩涡图案。石栏设“吴王靠”,供人休憩。

往北望出去,又是一个水道三岔口处。正面水上所见建筑为新市镇塔二文化大礼堂。

从另一边观望,柳枝轻拂,水波荡漾,虹桥如同一轮半月横跨市河,景色醉人。
河道东侧的现代建筑,迷惑了老牛的心智...大伙一听就知道,老牛又犯错了。现在回头仔细看看,桥的对面十分明显有一座水闸!也就是说,市河在虹桥往东还有一条分支,而老牛遗漏了!

老牛因何火冒三丈?原来,往东的河道分支上,还有一座对于新市镇来说十分有意义的古桥--状元桥。下面只能结合网上资料简单介绍一下。
状元桥,原名玄武桥、东吴桥,始建于唐代。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桥南吴家园吴潜中状元,后任左右丞相,被奸臣贾似道毒死循州。为纪念吴潜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镇人将玄武桥更名“状元桥”。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横跨新市镇北栅市河上,桥长21米,宽3.5米,拱跨6.6米,拱高3.5米。桥墩以条石水平错缝砌置,桥拱用七条石纵联分节砌置,两坡各置踏跺二十一级。桥面两侧各设六根方形望柱和七块护栏石镶嵌,桥顶有精美石狮四只,栩栩如生。桥拱券上阳刻“状元桥”,款“同治十二年里人重建”。桥两边镌刻隶书阳文桥联两副,桥东曰:佳气遥迎三极北,崇阑静障百川东。桥西曰:巍耕百世留陈迹,遗泽三潭启后贤。前清诗人沈颋有七律《雪后初晴舟过状元桥》赞道:“新溪曲曲路迢迢,晓起初晴雪未消。野岸白垂君子竹,朝墩红透状元桥。寒沽市酒推篷去,响听冰花凝橹摇。爱煞者般清景好,归来谋向纸间描”。



重回正题。老牛选择从虹桥往西沿着河道继续前行。这一带的水域相对开阔,虽然因没有开发而略显破落,却是我喜欢的模样--江南水乡的原始风貌,天然纯朴且满富生活气息。
此处名为塔园小区,不知是否与图中水塔有干系?
沿着水道行至西侧,这边也有一座石平梁桥。

桥墩为条石水平错缝砌筑,两侧设石栏,有望柱四根(一根已遗失)。桥名破毁难以辨认。经与资料认真比对,此桥应为大成桥,修建年限不详。



此时已行至塔园西,接近环西路,几乎快出新市古镇(指地图上划线圈起来的部分)范围了。


之前走过的有精美望柱石狮的小桥,后边是“德源堂”。


德源堂的开窗造型生动有趣,再搭配紫色武康石望柱与青石栏板组成的栏杆,一股浓浓的往日气息扑面而来...

专属码头。

廊棚穿行。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丝丝点点的小情趣...


经过望仙桥,不知不觉回到了神驾潭西侧,每一个角度都有不同的美。

神驾潭西侧河道,后面的水闸通往京杭大运河。河道前端有一座石平梁古桥--会仙桥。
会仙桥,单孔石平桥,南北向横跨新市镇神驾潭与小南栅市河上,桥南通李家园,桥北为小南栅。桥长11米,宽2.5米。会仙桥始建于明前,原为无名木桥。相传唐宋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云游江南,相约在此桥上相会,镇人将桥取名为“会仙桥”。明清历有重建。现桥为嘉庆七年(1802年)三月重建,2006年重修。


桥台由杂石砌筑,排柱为四块宽大条石,柱上横扣石梁,上架长2.7米花岗岩纵向石梁。两侧各设望柱4根,圆木栏杆。青石板横铺桥面,北坡置踏跺七级,南坡踏跺八级。桥南有水阁一处。1957年所拍电影《林家铺子》、1962年所拍电影《蚕花姑娘》中都曾出现过会仙桥的身影。


水阁下面由6根圆木柱支撑,下有石鼓柱础。伸出桥面部分的四根立柱,则是在桥台两侧紧贴台面各设两条方石柱,上覆石横梁作为支撑面,简洁实用又别有韵致。



过桥,往东面对神驾潭有弧形水岸,十分有趣。



北市河岔口的通仙桥。



神驾潭西南拐弯处有晚清至民国时期新市镇著名的“洪顺丝行”旧址,县级文保单位。


木雕撑拱。


主题自然还是江南丝绸了。毕竟,这里是湖丝的故乡啊...

至此,开始进入南市河。
一座高大石库门建筑引起我的注意。按照介绍,此宅名为“曹家花园”。原来,清同治二年(1862年),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镛的侄子曹盛莳自安徽来新市镇经商,建造了这座豪宅,现仅存四进,俗称“曹家花园”。曹盛莳的媳妇徐韵华,是徐自华的堂妹,而徐自华则是晚清女社会活动家,南社诗人、鉴湖女侠秋瑾的挚友。因此缘故,柳亚子、秋瑾和徐自华曾于1906年秋到过曹宅。
可惜没开放。

继续往南,遇见一座石拱桥--驾仙桥。
驾仙桥,单孔石拱桥,位于新市镇南昌街73号前,东西向横跨新市镇南栅市河上。该桥始建于明前,又名日晖桥,俗称石灰桥。桥长17米,顶宽2.85米,栱跨6.7米,拱高4.5米。该桥小巧玲珑,两旁民宅店铺毗连,桥舍相映,古色古香,别有风韵,令人回味无穷。驾仙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台以紫色武康石水平叠砌,拱圈石采用花岗岩筑砌,上方有两对系石外伸如桥耳朵;桥面采用青石铺制,两边分别置踏跺十七级,末端抱鼓石工艺精湛,有唐宋石刻之雄风。整座桥感觉色彩斑斓,又古朴典雅,乃江南“市井桥”之代表。

中间桥栏望柱与栏板皆为武康石质,中间四条望柱上雕刻石狮,两侧则为仰覆蓮图案。

桥西北石栏杆比较特别,多出了两段。

抱鼓石雕刻水浪纹,工艺精湛,古朴大方。


回望河道北侧,尾端为镇史馆。

武康石质的望柱石狮,虽风化严重,仍难掩昔日风华。有人考证该桥石狮造型独特。眉间有中国猿人之韵味,周边古桥石狮则未见此工艺,足见此桥历史久远。


河道中有系船石桩,往南有钢质过河便桥。

远端的闸门,则是南栅市河与京杭运河之分界。

继续沿着南市河西侧行进,在一个内凹处,看到这座建筑--南圣堂,也就是之前看到的全国重保碑内容之一。
南圣堂,在新市南栅日晖桥西堍,向南昌街南端前行,过五猖司弄口往南约三十米处。大门呈“太阳神”开放式结构,房屋面积不大,约二十平米,内供有神像。

说起南圣堂的来历,依然与道教有关。新市的道教文化尤其源远流长,自南北朝到民国时期,前后跨度约为1500多年。作为道教的祭神建筑,“南圣堂”并非是孤立的,历史上新市镇还有“东圣堂、北圣堂、西圣堂、中圣堂”,总为五座,合称“五圣堂”。五座建筑始于清代,均按当年镇栅之关的地方进行设立建造。五圣堂的建筑布局,完全是按道教祀神的规则,按其不同方位进行规划。更为有趣的是,这“五圣堂”所供奉的圣帝,就是人格化的来自五个方位的上帝之尊--“东圣堂”供奉“东方青帝”(太昊,又称伏羲氏,掌管春天),“南圣堂”供奉“南方炎帝”(朱襄,神农氏,华夏始祖,掌管五谷、农耕器具、风俗教化),“西圣堂”供奉“西方白帝”(少昊,黄帝之子,掌管时间、礼仪),“北圣堂”供奉“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为黄帝之孙,掌管历法、祭祀礼仪、天地鬼神),“中圣堂”供奉“中央黄帝”(华夏始祖,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人文始祖,自号轩辕氏)。
根据“五圣”的不同特点,每间圣堂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突出其执掌的主要内容。如“南圣堂”,所供奉的是“南方炎帝”,代表五行中的“火”神,即“太阳之神”。因此,其门型以“太阳光芒”为主题也就自然不过了。


从水闸处走到东岸。


东岸发现的钟兆琳故居。
钟兆琳故居,位于新市镇南汇街61号,为德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咸丰末年,钟兆琳祖父钟桂溪在新市开设了钟新泰酱园,现存800平两进厅堂。钟兆琳(1901-1990),中国电机工业奠基人,曾历任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电机系主任,为支援大西北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正厅厚德堂。

往北回走入直街。


直街上的泰山堂药业,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宁波人蒋有生开设,德清著名老字号药店,1996年关闭。唏嘘...

至此,逆时针的一圈重回到了起点--吟仙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