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镇小麻村(海运楼、敦和楼、朝议第)--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十一)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杂谈历史 |
从大麻镇往南约一公里许,就到了小麻村,这名字起得可真有趣。
同样,小麻村也包括了好几个小的自然村。作为一头老牛,自然也积累了一点识途的本领--边走边看。最后,车停在了百度地图上小麻村卫生站这个点附近,印象中小麻村的村委会也在这里。
原因就在于山脚这两座从车上远远就能望到的十分显眼的洋楼。

西洋风格的立面。


窗子的装饰简捷大方。

中间是内凹式门楼。二层门额所书就是此楼名称--“海运楼”。难道主人家是靠海运起家?



两座洋楼之间的空隙。由侧面看,构造几乎一致。

第二座洋楼,为两层两堂两横式楼房。与其说是洋楼,还不如说是中西合璧来的更确切些。

横屋采用潮汕木式山墙,窗户为石框。


主屋窗户采用西式风格。以老牛估计,这两栋楼房应该都建于民国时期,距今也就是八、九十年的历史。


楼名为“敦和楼”。

一层大门采用大埔特色的石门框,户对分别刻“长寿”、“富贵”。




二楼门联为:敦厚和睦积善家,锦绣楼阁忆先贤。

与正门一样,侧门二层也设有阳台。

从大门小孔里窥探,一楼正厅里红色标语历历在目。

二层有精美栏杆,梁底有透雕花案。

这是一进门厅两侧厢房。

回望全景图。


东边的山脚,依次排列着几座老宅。

在黄叶的衬托下,主屋的木式山墙格外绚丽耀眼。

敦和楼后部。

后窗里所窥天井回廊。房屋采用钢筋水泥结构。




离开的路上,从远处看更加有趣了--海运楼正立面的西洋风格花卉装饰图案后面,是传统木瓦结构的坡屋顶,潮汕水式山墙格外显眼。

这环境,绝对是天人合一的典范啊。





从两座洋楼前的小路往东行进。

这边的几座古宅就是传统中式构造了。


彩绘装饰色泽浓烈的潮汕水式山墙。

第一座是两堂两横式平房。

古宅名字挺诗意的--“三桂山庄”,大门是一个斜门设计。

狮子滚绣球壁画。


小土狗前来报告...

立正!小乖乖真是训练有素啊...

横屋天井。

进入中间天井。

两侧廊庑,梁架彩绘精美。


正厅两侧开有花岗岩石质券门,上有精美书卷状彩绘装饰。

门额篆书“开通”二字。


正厅保留有老式雕花供桌。

和气好客的大叔,谢谢了!


第二座构造基本相同。略有变化的是左横屋凸出少许。

一样的水式山墙。


原来此宅名为“朝议第”,算是一座官宅了。朝议第建于清代,为大埔县级文保单位。


户对上的图案,应该是鹤(或鹭)立水中的情景。


通雕彩色葡萄图案雀替,这个不多见。

前廊的梁架,瓜柱和斗拱造型就十分传统了,图画则是五彩斑斓。


檐角的水墨山水,寥寥几笔,意境悠远。


第三座名“拱宸楼”,两层三合院式。

此面为照墙。

大门开在侧面。二层窗额书“德星群聚”,对联为: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



又是养鸡场所...

看来天井对面是客厅所在。客厅设在耳屋,不多见。

第四座,回归到两堂两横式。

横屋有两重水式山墙,其实是这栋房屋的构造变化引起的--一进为一层,二进为两层,前低后高。

水式山墙精美的瓶花彩色灰塑装饰。

先来一张远景,就看得很清楚了。

该楼名“承裕楼”。

户对也分别雕刻“长寿”、“富贵”。

花岗岩石质台阶与戗鼓石。

门框边用于插香的设计,这很潮汕...

梁架里承托斗拱的不是瓜柱,换成了狮子衔灵芝。灵芝灵芝,确实万试万灵啊。


横屋倒是开着门的。横屋后部的二层楼还是采用传统木质结构,看来彼时的“洋灰”价格不菲。


大埔特色的矮墙围出院坪。


上到较高处的大路,都来张全身照。


村子北边还有几座民宅,就略过了。


公路往北不远,还是小麻村的地盘,属于另外的自然村。


再次感受下潮汕建筑在细节方面的执着。

下面这幅牧童骑牛的图中有两句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意趣盎然,十分有感。经百度,原来这是属于宋代进士雷震的一首《村晚》,全诗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生平不祥,这也是其仅仅存世的两首诗中的一首,非常珍贵。
这种竹篱茅舍、鸡犬桑麻

接着是“研经世业”,户对为“福”、“禄”。还是耕读人家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