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2020-04-15 00:43:26)
标签:

旅游

图片

杂谈

历史

文化


龙道村,位于钟山县回龙镇东北边约2公里,县城南面约10公里。该村居民皆为陶姓,其先祖于唐末由山东迁入。唐末天佑时期,山东青州太尉陶英以征南将军身份领兵出征昭州(今广西平乐平乱,后因朱全忠篡位叛乱,不复北归,遂解兵隐于昭州。其长子迁居龙平县高村(今钟山地,其后人于元朝初年建立龙道村,迄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至明清时期,陶氏后人秉承“勤俭持家,谦恭处世的传统理念,家族日益兴盛,龙道村也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富裕村。

先上一张钟山网龙道村2019年的航拍图。

由图中可见,龙道村古民居群依山而建,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避风向阳;村前鱼塘环绕,村后山峦起伏,是典型的南方村落布局。龙道村现存古民居以清代中晚期为主。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广西地区更是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贼寇匪盗多有出没。这样的社会特点,也充分展现在古民居的设计布局上:村前以环绕的鱼塘为壕沟,就像护城河一样,乃有意为之;至内塘基,则筑砖墙以护村;村中则是巷道复杂,门楼林立,犹如迷宫;每家每户都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或与其他巷道相连,或与别家贯通,既能达到守望相助的目的,同时带有很强的迷惑性,防御性能极佳。再加上村中还设有若干座高耸的炮楼,居高临下,步步为营,使整个村庄形成一座坚固的堡垒。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回到现实中,龙道村三年前的模样。总体来说,龙道村保存得还算完整,这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村民们建设新屋并没有选择在老房子的地基上进行。
村前鱼塘。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东西两侧各有一栋房子凸出来进入池塘中央,感觉是有意为之,可能兼具哨所的功能吧。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村子东侧,基本是新建的混凝土砖房了。两相对比,你就会理解我经常说的--我们民间的审美水平其实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重回村子西侧,准备进村。一眼看过去,您发现什么了吗?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没错了,就是两座高耸的碉楼。位于村子北侧高处,视野开阔,犹如两个哨兵把守着村庄。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进村。鱼塘西侧边缘有几栋老屋正在修缮,也是做旅游开发的准备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从房屋侧面可以看出,这里的民居基本为前后两进加一天井的四合院式,前低后高。但是大门就不一定都开在正面了;而且很多房屋开有多个门,之后大家就会一一看到。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高耸的门楼,上有守夜屋。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大门采用石库门。发现什么不同了吗?对了,石库门的门楣中间刻有太极八卦图,门柱有阴刻对联一副:桑麻共话丰登岁,松菊犹存不老春。很多石库门上刻有精美的楹联,是龙道村的一大特色,也彰显了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石刻楹联,并非此村独有;但若是说到普及程度,龙道村可就当仁不让了...


关于龙道村石刻楹联这个传统,说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明朝末年,龙道村出了一个举人,名陶大鼎。对于一个处于偏乡僻壤的小乡村来说,这本是一件幸莫大焉的事情。然而不久之后,明朝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清。陶大鼎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以节气自持,不愿在清朝为官,故而退隐乡里。虽然归隐村中,但陶大鼎并未就此消沉。他招收蒙童办起私学,白天执鞭,夜间读书,开始了教书育人的事业。后来,他用尽必生的努力,为村里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也逐渐改变了村子的精神面貌,受到村民们的理解和爱戴。为了纪念这位举人,也为了体现本村村民读书明理、崇尚儒家的诗礼家风,在建造房屋时,村民们都要在自己的石库门刻上构思巧妙、对仗工整的楹联,精心营造了诗礼人家的文化氛围,从而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有着石刻楹联这么一道靓丽的风景。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开始行进。龙道村的脉络也算是比较明显的,靠近池塘的平地部分,以东西向的巷子为主干向两边铺开;往北面山坡,则有若干南北走向的巷道向上延伸;山上东西方向的巷道,则由于房屋之间开门与连接方式不同,有时甚至是七弯八拐,显得较为复杂、凌乱。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东西方向的巷子,还是很直溜滴...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往北的石阶,这条通道就一户人家。当然,其后门与其他房屋是可以相通的。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又一条向上的石阶,这里有两户。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前面一户的石库门门楣上,雕刻着一幅另类的“双龙戏珠”:“”是夔龙,“珠”则是中间的太极八卦图。两侧石柱阴刻楹联为:“居家漫羡桃源记,卜宅犹传栗里名”,联头雕刻蝙蝠图案。

栗里,为地名,位于江西庐山温泉北面一里许,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所以才有“漫羡桃源记”之说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楹联下方有瓶花图案装饰。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第二家大门。里面十分破落,但好处是可以看到屋后还有向上的石阶通道。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残存的木构件,让我们知道这里昔日曾有的木瓦门檐。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同样门楣刻有夔龙八卦,两侧楹联为:九天星宿帘前见,一轴烟霞户内呈。意境开阔,好句!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入门为天井,为一个四合院式。但有一点是非常罕见的形式,就是二进主屋比一进门厅高出了许多,达1-1.5米不等,最高的甚至接近两米!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就要涉及到龙道村古民居的第二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了。

龙道村古民居的建筑形式大多基本相同,每座房屋基本根据地势分为两层,而且落差较大,一般第二进比第一进高1.2-2米!两进房屋建筑均为两层。一进建筑第一层为走廊,两侧为杂物房或猪、牛圈,天井两侧相同;一进第二层为阁楼,天井两侧二楼为厨房或次房。一般于入门天井右侧旁设一石梯上到二进主屋地面。如此一来,前进二楼与后进主屋一层地面基本等高。后进主屋一般为三开间,中为堂屋,两旁为厢房,堂屋后设神台隔屏。主屋一层与一进建筑的二层形成一个“口”字回廊,一二进之间设有外部通廊衔接,部分房屋则是采用经由天井两侧二层房间进入楼阁。房屋一进上部设“U”形防火墙,上面有精美灰塑装饰。整座房子既保留有古代南越土著民居干栏式建筑特点,也具备有比较明显的中原汉族民居的建筑特征,通常称之为“变异干栏式建筑”,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不知道是不是想多了,老牛总觉得这种设计其实对于防御也是十分有利的呢...毕竟居高临下,可以关门打狗啊...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左侧为一进二层楼阁,中间为二层次房,檐下有外部廊道相连。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往下看,天井一层走廊侧为猪圈。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一进的第二层楼阁。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个大门进去,则体现了龙道村古民居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屋开多门,四通八达。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也是往北的巷道,前面还有一座过街天桥。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家古民居的大门开在一进门廊侧面。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家又是迷宫巷道。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家的大门又是另一个款式--开在天井侧面,晕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而且,天井只有一侧筑有房间。不变的,就是那种高高的石阶...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家则是罕见的平地式民居。当然,说的是在龙道村...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沿着最西端的巷子往北上坡,目的就是要一处不漏...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上到村西北较高处,仍然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宅。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是一间古屋的正门,有点太起眼是吧...龙道村的先民感觉建房还是以实用性、防御性为主要考虑,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于颜面上。
事实上,入内就是一进的房间,必须经过房间才能进到天井,跟之前见到的又有所不同。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一套感觉面积较大,无论天井大小与开间宽度,尺寸都大了许多。不变的,依然是两进之间的大落差。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继续前进。又见一家有楹联的石库门,房门的右上角,还有一个金鱼灰塑的排水口。古人对于美的追求,总是那么事无巨细、孜孜不倦...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个门楣雕刻的图案又略有不同了--中间是一个篆体的“寿”字,两侧饰以花鸟。楹联为:阶世泽垂明德,栗里家传好读书。
这里上联中的“蓂(音ming),是传说中唐尧时期的一种仙草,生于阶下,象征祥瑞;唐尧也就是五帝之一的尧,曾为陶唐氏首领,也是陶姓始祖。下联中的“栗里”,之前也曾多次出现,为陶渊明的故乡。如此一来,这幅对联的意思就清楚不过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一家还是给了我许多惊喜的,二进主屋客厅全部采用木门扇,二层楼阁为一个敞厅,设有木栏杆,十分少见。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客厅两侧墙壁上各有灰塑花瓶一个,旁边是一副灰塑楷体对联:“栽竹品松,庆云常绕蓂阶第;培兰种菊,佳孔多栗里家”(部分字迹不清,老牛猜的),跟大门楹联互相呼应。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一进门楼二层的楼阁已经损毁。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然而这一幅“傲霜寒梅”依旧暗香扑鼻、沁人心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大家可以看到,这家人的一进和天井两侧房屋一层并没有猪圈,应是物质条件不错的书香门第。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紧接着的又一家大门,门楣为夔龙太极图,楹联曰:岂植三槐夸世德,为裁五柳绍家风。

三槐,语出《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因以三槐喻三公。三公,指的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据《周礼》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五柳,在此应该是代指陶渊明。陶渊明曾经著有代表作《五柳先生传》,基本上就是对于自己品性追求的真实描写,所以这五柳先生自然就是老陶本尊了。不把三公这样的职位放在眼里,甘愿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活出率性、真实的自己,陶渊明说第二,又还有谁敢说第一呢?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可惜里面部分已经缺失。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从这道小门进去,居然找到一条狭小的内通巷道,上有木质楼板,墙壁上还有彩绘。通道中间有一小门。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出来就是这般模样--一个雕刻精美的高耸门楼!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原来此宅名为“明经第”,意思不言而喻。“明经第”三字采用阳刻篆体字,四周有精美花纹;两侧雕刻的感觉是“状元及第”,状元一手持如意,另一手拿的就不知何物了...石库门上方还有惟妙惟肖的“鹿鸣松谷”彩塑。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么精美的石库门,楹联自然是少不得了:门对西山多爽气,人瞻北阙下彤云。楹联四周有精美纹饰,联头雕刻蝙蝠图案。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明经第”外围,又是一个门楼。楼中有楼,足见这家人的富足。而且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入了“明经第”门楼,其实是一条狭窄的巷子,内有小门进入主宅。龙道村的房屋设计总是那么出人意表啊...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明经第”巷子稍前,又有一家高大门楼。看来,这里是富人集中区域。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座十分讲究的门楼叫“元吉”门楼,就是大吉大利,洪福齐天的意思了。门楼上部更楼开有圆形观察孔,周围饰以云纹。最上面有彩绘壁画。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石刻楹联为:奎壁联辉云路撤,芝兰竞艳德门新。这是注重文运的。该联的雕刻采用阳刻,与之前看到的又有所不同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里面开始修整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院内有院。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些残存的梁头上精美的彩绘木雕,感觉就是对现实一种无情的蔑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明经第巷子的尽头,终于看到之前所说的炮楼高高矗立。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转角处墙壁上长幅“松鹤延年”灰塑,十六只仙鹤或立或翔,有的引颈向天,有的低首啄羽;有的树上栖息,有的展翅飞翔...外形生动,神态逼真,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炮楼高五层,目测高度12米左右;开有若干方窗和斗形窗,最上层有伸出的石槽(便槽)。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就是巷口转角处的小门,楹联为:前堂永日同稽古,后进文风叠胜先。原来这道门是村里书院后门。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里面也是残破不堪。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几经寻找,终于来到炮楼的入口。炮楼正好位于书院后门。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间炮楼倒是已经修整一新。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二层的观察孔和斗形窗。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与相邻房屋是相通的。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当时不知什么原因,老牛居然犯下低级错误--忘记了拍摄村子的全景图。邪了门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拐过来另一条巷子。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其中有一些老房子,由于部分坍塌的缘故,都搞不清哪跟哪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条巷子则是连通了好几家房屋。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之前看到的二进主屋基础都是实心的,我心里就一直在嘀咕,到底有没有采用架空形式的?这一家给出了比较鲜活的实例:房基一侧开有小券门,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大点的洞口,按理人是可以进得去的。具体用途就不清楚了,估计还是饲养牲口或家禽可能性居多。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条巷子是公用的。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再穿过一道门,居然是一个过厅。门联只剩下上联可见:门朝南极祥光近。下联则被修进了砖墙,说明这些房屋曾经改动过。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门厅一侧有巷道通往后面一排房屋。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另一侧出来就是外巷道了。所以说这一段的村道十分复杂,一言难尽。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又见金鱼排水口。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大门门楣依旧是夔龙八卦图,楹联为:“门前五柳家声古,户外百梅气色新,意境悠远。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家人的底层看来也不饲养牲畜,全部都做房间用途。前厅通道尽头还有暗巷通往别处。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晃悠了半天,终于又到了豁然开朗的时刻--竟然回到刚开始参观的第一座古宅边的巷子!东边就是之前看的第一座房子,西侧门楼则属于龙道村书院。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门楼里正在修缮中。正前方修葺一新的门楼就是书院正门。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门楼上部的彩塑和壁画还没恢复,门联为:钦明门第流芳远,乐读家声衍庆长。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联头有蝴蝶浅浮雕。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下面饰以暗八仙图案。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山墙脊和门楼顶的灰塑倒是鲜艳夺目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再上一张入村时所见,右侧炮楼前面的门楼与鲜艳山墙就是书院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所以,大家会好奇,左侧的炮楼呢?被老牛吃掉了?...

一切都怨我了。当时穿街过巷,实际上只知道大致方位,再加上有些路道由于房屋塌毁而不通,竟然没找到左侧碉楼的入口。我也很无奈啊...

上一张网上2015年驴友的航拍图。由图中可见,村子最北面还有另一座炮楼!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这就是老牛漏掉的那座。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村子北面的那座,三年我去的时候已经不在了。这是资料图片。

这世界就是如此--当你对某些美好的存在熟视无睹,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就应该一直为你存在,对你美好,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的时候,你蓦然回首,却只剩下孤家寡人,孑然一身...

请珍惜生命中所有曾经遇见的美好,并善待它们吧。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当时的龙道村可是没有导游示意图的。也许老牛是福至心灵,居然开车绕了一圈,见到了龙道村另一座非常宝贵的古建。

就是眼前这座庙宇,处于村子外围一个废弃的小学边,估计曾经也是学校的一部分。主建筑三开间,左边的两层楼房就是一座炮楼的感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门厅廊前有两条石柱,上面有雕刻精美的楹联一副:龙安宁,龙守二村,天宝物华蔚起;门康泰,门镇数房,地灵人杰兴隆。这一幅嵌字联的第一个字,正好点出此庙的名字--龙门祖祠(庙)。
关于这座祖祠,并没有任何资料。经过实地参观后,我只能推测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祠堂,而是兼有神庙功能。取名龙门,更多包含的是希望子孙“鱼跃龙门”、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愿吧...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一进门厅前有拱形廊,下面梁板有精美高浮雕上彩戏曲人物形象。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大门为石库门,门楣上方有双狮戏绣球浮雕。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门槛石与门当有精美浅浮雕图案。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门槛石中间是一个包袱锦式样,雕刻“鲤鱼跃龙门”,吞云吐雾,气象万千;下方雕刻葫芦和宝剑等暗八仙图案。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两边门当石雕刻凤凰于飞。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门厅内部结构。屋顶抬梁构件十分奇特。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怎么个奇特法?大图伺候!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墙壁上嵌有“龙门祖祠碑记”一方。碑文头尾有一副对联:勒碑昭祀典发祥有騐(验),*(禾字下加一个土)名著百代锡福无疆。可惜后面题款不清,无法得知建庙日期。碑文中倒是有出现“万历十三年(1585年)”字样,后又提到过了一年,老牛只好大胆猜测此庙始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这篇碑文记载的是陶氏先祖事迹以及建庙缘由和意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入内为院子。二进为主庙宇,三开间,前设五级石台阶,中间以券门相通。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龙门庙前柱联为:将相神仙共一堂,庙貌重新,共仰松云呈瑞色;功名伟业垂千古,宗风丕振,常陈萍藻荐馨香。这些对联看得老牛脑括疼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里面祭拜的神仙,经过老牛查看旗幡,顺序应该是这样的--中间供奉都司官。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左侧为寿八尊。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旁边有土地爷。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右侧这个写着“婆恩浩荡”,供奉的是大姑婆。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墙壁嵌有重建碑记一方,同样碑记首尾有对联一副:龙门回三山,世世生三元及第;祖祠朝独秀,代代产独占鳌头。这意图太过明显了吧...此碑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廊下这块腹板雕刻的就不是夔龙了,而是两只蝙蝠,中间有篆体“寿”字,寓意福寿双全。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钟山县龙道古村--贺州行(十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