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镇(二)之古民居篇--漫行贵州(四)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杂谈图片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老牛就开始一天探访之旅。
镇远的水,是绕不开的结...



古街道难得的清净。

只有少许游客,大部分还是古镇的居民。

乡里人拉着家常

小贩们四处吆喝。这样的市井气,才是我最喜欢的久违的场景。

事实上,古镇的古民居所剩无几,主要集中在县政府西侧的四条巷子,北倚石屏山。下面,我们就一一寻访。
首先是最东边的四方井巷,巷口新建的牌坊镌有巷名,前方有人在担水的铜雕塑。


老房子不见了,只剩下门楼可以怀旧。这是县级文物单位--四方井巷第一门楼,木瓦结构。飞檐部分下面设有木柱支撑,这是其他地方少见的;其二是门口的石阶,呈圆弧形,这在镇远颇为常见。

四方井巷第二门楼,现在是镇远县档案馆大门。

刚开始这一段走起来古迹甚少,令人失望。


巷子后端已经可以见到石屏山的身影。

义门陈宅,同样只剩下了门。

巷子北端拐弯处,开始呈现曲折向上的阶梯。
必须说明一下,镇远的古街巷有一个名称叫“歪门邪道”,当地人可是引以为豪的。因为这不是我们平时贬义的那个说法。成因有二。一是因地制宜。镇远古街巷皆沿着山势而来,依山就势,自然而为。二就是风水上的考量。镇远多商人,讲究财不露白,所以门不对巷,而是斜的甚至呈90度角的。这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迷宫一般的歪门邪道布局。

路边是为歇山顶小庙。仔细一看,却原来是整石雕刻,屋檐滴瓦,无不刻划细微。连门口对联的字都还保留,可惜稍显模糊,无法看全。


巷口转弯处有石砌四方小井一口,周边以石条砌成井圈。这就是著名的四方井,也是巷名的由来了。
关于四方井,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皇帝经过此井,便以井名出了一副上联考随行的官员:四方井,井四方,四方井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这时候,一个官员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这马屁拍的,皇帝自然龙颜大悦,四方井也就名扬四方了。

井,其实就是一口泉。


这时候,真正的古民宅开始次第出现,我的心情开始阴转多云了。

井,其实就是一口泉。

往上爬,巷子转向西方。

这时候,真正的古民宅开始次第出现,我的心情开始阴转多云了。

古巷道顺应地势,都不按常理出牌。



终于有开门的,里面是一个三合院,主屋为两层楼阁。

很多房屋都是这样依山而建,门楼前设多级石阶。




合盛酒坊。

可惜俺孤身一人,又非名士,这酒不喝也罢...

古宅的穿斗式木架构


稍前的山边,出现一堵高达六米的高大围墙,下面是高达二米的石条基础,其上部青砖砌筑,开有通花漏窗。以我的经验,这绝对属于大户人家所有。

屋墙也不是规则形状,房子建在半山,要到大门,还必须从墙角的石阶向上爬。

这是古宅的小门,下面为石库门,上方有垂柱门罩。

大门在此了,是一个高大的八字门,上书“瑞洁衔环”。原来这就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远杨氏院宅。
杨氏大院,又称杨茂兴大院,建于清末,占地960平方米,是镇远当地典型的山地型建筑。该院以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而见长,转弯抹角延至山下,高出主街兴隆街地面达37米。大院由南向北,依山势建成三级台基,每层高约4至6米,四周以高大封火墙围成一个整体。每级建筑庭院皆在台基西侧封火墙开一侧门,以石阶梯在外面相连。下层为谷仓,二级为正厅,三级则为书房与花园。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形若大船。
主人杨梅村,其商号名茂兴,为宋代威远候杨再思后裔。杨梅村虽为商人,也是一个多行善事,但经商诚信,童叟无欺,加之其人乐善好施,慷慨大方,积善从德,救困济贫,在镇远素有“杨善人”之称誉。甚至有童谣道:“早四两,晚半斤,死了自有杨茂兴”,意思是说:穷苦人只要找到他,早上给吃你四两,下午还给半斤,客死镇远的无依无靠的穷苦人,还会买棺材安葬。如此有德的商人,当今恐怕少之又少了...

底层,按说明是粮仓。两层楼阁,有楼梯可以上二级台基。
里面同样为两层楼阁,原为客厅,现做客栈用途。

西侧的阶梯巷道,联系各层台基。

继续往上。

最上面还有一个书园。现在用于开客栈了。


继续往西走。

看到一条往下(南向)的巷道,这就是古街区第二条巷子--复兴巷。



下行不远,就到了一座垂柱门楼。

门当石上有精美雕刻,夔龙灵芝的经典组合。

侧面雕刻精美花卉。

继续往下,来到一个地势较平处,看到一座更加豪华的门楼,上书“西台世家”四个大字。门口的牌子写着“全家大院”。
西台,原来是一种官职,指的是中书省,专门替皇帝发布诏令的机构。这也说明此宅的主人并非泛泛之辈。那么,这古宅的主人到底什么来头?原来,这座大屋原来属于上官氏。其门额所书“西台世系”,正是指其家为唐代三朝元老,曾任西台侍郎、尚书令、宰相上官仪之后。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恐怕更为人熟知,皆拜电视剧的福啊...可惜这上官家后人不争气,败光祖业、家财散尽,不得已之下将祖宅卖给了全氏。
全家大院,建于清代中期,现存厢房、围墙和石库门两道。原分东西两院,现仅存西院,占地面积986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323平方米。厢房面阔两间,阔8米,进深4米;围墙高4-6米不等。


石门槛雕刻万字纹。

门当石的雕刻已模糊不清。


石库门框下雕有八卦图。

里面的构造分为东西两院。应该为现代重修。

两侧各开有月门一个。

大家可能会奇怪,我怎么看得如此不仔细?

现在是邓家豆腐脑作坊。



继续蜿蜒向下。

又见一个八字门楼,这里是“苏公馆旧址”。由于指示牌并无介绍,经查阅资料,看来是属于清末抗法英雄、广西人苏元春在镇远驻守期间的住所。


最后出来是复兴巷口,建有木牌楼一个。外面就是镇远最主要东西向道路--兴隆街了。

由于复兴巷北端是一个马蹄形的街道,所以我选择重新回到复兴巷,去走完西侧的小巷。

接近北端,有袁家豆腐。


西侧巷口出来,正好斜对着一个豪华的卷棚垂柱门楼。

边上还另有两个类似门罩。



弘农世第,应该是杨姓人家。

河东郡宅,卫姓?

从高处一览古宅美态。


看来剪纸也是镇远的非遗项目。


再次回到转角处的豪宅。门罩相当考究,两脊鳌鱼,中间为莲台。

平面呈梯形的奇特石阶梯。

华丽的卷棚垂柱门罩,门额书“封唐召泽”。

石库门横梁雕刻狮子戏绣球,门楣上精雕双凤朝阳图案。

原来这是傅氏民宅,建于清嘉庆年间。该宅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只有前后两进院落,中间一个天井,上下两层楼房。傅氏先辈由江西来到镇远,早年靠在码头挑担搬运起家,后开办堆栈,创办裕盛商行,发达后建此宅院。
屋子前院有转阁复廊,二层可登高望远。就是图中大门上方的楼阁。

正厅前挂有“良弼名家”匾,说明傅氏先辈曾经辅佐君王。

上面一层台基开有“屏山茶舍”。


稍往西,又见一条往下的巷道,这就是第三条古巷--仁寿巷。
原来,“华园”与毗邻的“武陵世第”两座房屋,皆是原上官家族所有,分别是第五、六分院。1935年,江西武宁人华洸到镇远任县长,买下了此两处住宅作为自己的起居室与书房,并亲自题写了两处门额。
门口的石阶梯始终是亮点。





武陵世第,现为龙氏民宅,做茶艺中心使用。

门当石雕刻夔龙灵芝。


继续往下,这一带还是旧时上官家的地盘。

紫气东来门楼。原为上官民居第四院落,供其子女居住。

美妙的圆弧形石阶。



巷口见到整修一新的“仁寿宫”。
镇远革命史馆,建于清代,原属于镇远富户上官氏,是上官氏大院。这里是当年中共镇远支部成立点,也曾经作为爱国将领罗炳辉的寓所。现在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镇远“军事五杰”。



镇馆之宝,“巩固西陲”石匾,冯钦题。

龙舟用的龙头。顺便说一下,划龙舟也是镇远的一个保留节目。如果您在端午节去,还可以一睹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呢。



罗炳辉将军寝室。





后面还有一进未开放。

门额书“居仁由义”。

太平缸。

比较少见的民国时期“德政碑”。




仁寿巷口。




镇馆之宝,“巩固西陲”石匾,冯钦题。

龙舟用的龙头。顺便说一下,划龙舟也是镇远的一个保留节目。如果您在端午节去,还可以一睹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呢。



罗炳辉将军寝室。





后面还有一进未开放。

门额书“居仁由义”。

太平缸。

比较少见的民国时期“德政碑”。




仁寿巷口。

这条巷名的由来就更富传奇色彩了。相传,有一当地渔民,在上游冲下来的滔滔河水中,救起了一个孩子。渔民就把孩子带回家,取名水生,并历经辛苦将其抚养成人。多年后,水生长大成人,考取进士当了官,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养父母的大恩大德,不但为他们养老送终,而且还出钱修建码头和巷道,以纪念养育之恩。这条巷道就被取名为“冲子口巷”。



古镇居民的生活依然那么朴实无华。

陋室清居,建于清末,原为周瑞松宅,现做客栈用途。

又见蓑衣。


巷子旁边的高大围墙中间,留着一条巷道,无非就是为了开一道门。

门额书写“彭城世泽”,这是刘氏民宅。

里面是一个四合院,正厅地面稍高。


沿巷子往下不远,很快见到“两湖会馆”。
两湖会馆,原为清光绪年间一品大员、清末名臣谭钧培的旧居,后被卖给了当时来镇远经商的湖南、湖北商人,于是便逐渐变成了两湖会馆。
谭钧培(1828-1894年),字宾寅,别字序初,贵州镇远县潕阳镇大菜园人。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西道按察御史,江苏常州知府、代理徐州道尹、安徽凤颖六泗道尹、山东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兼漕运总督、代理江苏巡抚兼管苏州织造与巴西换约代表、湖北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和云南总督等职。其人一生清政廉洁,办事认真,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赈济受灾难民;又积极整修河道,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在云南建经正书院;并坚决抵抗法国人、越南人越境寻衅,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深受赞誉。

同样,门楣雕刻双凤朝阳图案,上悬“两湖会馆”字匾。

石梁雕刻狮子滚绣球。


这块墙角石就厉害了,两面分别雕刻“瓶生三戟”和“蜂猴松鹤”,精雕细刻,令人叹服。



会馆内部,门扇底板雕刻夔龙灵芝。

现存建筑十分豪华,感觉是重新修整过的。


内为两层楼阁,上有走马廊。四周梁枋、栏板、窗扇木雕繁复精美、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再往下,这座门额书写“庐江慈荫”的民宅,就是何氏民宅。
何氏民宅,始建于宋元时期,明清历有重建。原为镇远土司何氏后裔的住宅,当然,现在已经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了。








接下去是“叔度家风”门楼,乃黄家大院。

入门天井照壁也是一个大大的“福”字,中间有太平缸。


哈罗,小可爱...我很乖,我不咬人...


没想到你居然是这么配合的模特,我快笑晕了...

到了冲子口巷口,旁边还有一条往上的小街--新中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