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2019-08-17 13:32:42)
标签:

旅游

文化

杂谈

历史

图片


马市镇,位于始兴县东北部,距县城约12公里,面积不小,近200平方公里首先介绍马市镇浈江以北的围屋。

先沿县道245北过浈江,然后往东沿县道793前进,目标是联俄村。联俄村这个名字,总感觉是某个特殊年代的产物。车子行进之间,忽然远远望到大路北侧有围楼的身影闪现。路牌显示,这里是联俄村张屋自然村,但地图上却没有标识,估计在地图上的神江这个位置。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权且称之为张屋围吧。该围坐北朝南,四层,平面呈方形,四角皆设有角楼,估测尺寸为9米*10米,高约10米;除了四个屋角、角楼和瞭望窗孔为青砖外,其余基本为卵石砌筑。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正面开有圆形、一字形和花瓶形红石窗孔,三四层中部开有方窗。很可惜,正门被围住,无法入内。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角楼以红石梁出挑,上开十字花形观察窗。叠涩出檐,四角上翘,十分美观。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将红石字匾拉近,依稀可见围屋名为“清河保障”。有资料显示该围建于清代。个人存疑,因为同样的一份资料说该围占地面积350平米,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围楼后方的古香樟树和榕树,更加印证古人对坏境的重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部分窗孔集锦。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离开张屋村,继续前往联俄村。一路上东张西望,并没有想象中期待的那样...
这是在新寨自然村路边看到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这可能就是我所苦苦寻找的围楼,而且现在也仅仅只剩下这样的残留...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车停操场,围楼在土屋之后。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围楼屋角下以红石条交错叠加,上面则以青砖砌筑,其余皆为卵石。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残墙仅剩两层。按正常估计,原围应该是四层。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这个坡屋顶明显是坍塌后在残墙上另盖的,居然还用上了泥砖,也太将就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正门为青砖砌筑的拱券门,上方还留有字匾的位置。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里面三开间,中间就是楼梯所在的公共区域,两侧为房间。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出来前行不远,路边又见到类似的围楼。这里是下俄井自然村。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略有不同的是,残墙还剩三层。上面的坡屋顶同样是后来搭建。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转到正门。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大门为不规则石块砌筑,上有拱券。需特别指出的是,拱券采用的是纵列式。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保存完整的青灰石字匾上刻“永居世耀”四字,下款依稀可辨为“咸丰一拾年(1860年)冬月立”字样。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里面就不多说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带着些许失望,离开联俄村,往赤谷村进发。
不远,在一个路口转角看到这块标志--雉鸡坪。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笔误,当地门牌显示为“企鸡坪”。这里的“企”,就是站的意思,在广东三大语系里,无论读音还是意思,几乎完全相同。意思太简单明了,这块地就是鸡族立脚之地...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当然,我的目标还是在于这村里的围屋...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企鸡坪围,位于赤谷村企鸡坪组东南隅,龚氏先人建于民国年间。该围座西朝东,四层,平面呈正方形,尺寸约9米*9米,高约11米,四角设角楼。除墙角、屋檐和角楼为青砖,其余几乎为卵石砌筑。二、三层分别设一字形、菱形窗孔,四层为红砂岩方窗。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旁边有古井一口,上面是整块红色砂岩打造的井圈。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外形生动、高大雄伟。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角楼以红石梁出挑承重。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大门以巨大红色砂岩砌筑,拱券采用纵列式。可惜大门紧锁。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这是后方美照。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稍前,在长坪自然村,路边发现这座围楼。
事实上,长坪村围楼是我第二次去始兴才找到的,如图中所展现的,还是得益于泥砖房的拆除工作。距离上次来始兴仅仅过去短短的二十天,但拆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围楼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重现天日...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该围位于长坪自然村东南隅,四层,坐西南向东北,建于民国年间。平面呈正方形,尺寸约为9米*9米,高约12米。屋顶原应为歇山式,叠涩出檐,四角上翘、中间稍低,弧线优美;东西两角上部设角楼。除窗孔、角楼和转角处为青砖,其余主要为卵石砌筑。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角楼以螺旋形砖叠涩出挑,开十字形窗孔。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正门以巨大花岗岩石块砌筑成拱券门,同样为纵列式。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字匾有些风化,好在字迹尚算清晰--“馀步遗风”。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拱门内砌方形门洞,厚约一米。内部尽毁,坍塌的废土已经堵到了门前。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外观倒是相当挺拔俊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接下来,继续北上,到达陆源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祠堂与月塘。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在张屋自然村,见到了这座形状奇特的半拉子围屋--张公祠围。
为什们叫半拉子?且容我慢慢说来。原来,该围由张氏族人于民国年间建造,原高五层,坐东南朝西北,平面正方形,尺寸15米*15米,遥对着风水池。现仅存3层,残高约8米。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大门采用内凹式,前有八级石阶。大门上方门额刻有“张公祠”三字。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门枕石的精美雕刻。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侧面二层中间开有红石框拱券门,就像吊在半空,不知是何用意?上面门额刻“严翼”二字。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按说,陆源村也有好几座围楼的。骗得老牛转了两圈,并无收获,立马取车沿乡道336前往另一个多围屋的村子--候陂村。
最先到达的是上汤屋自然村,位于Y336的西侧。路边很显眼的位置一眼见到这座围楼。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尽管只剩残墙,可以看到高达五层,座南朝北。除了转角以青砖镶边,其余几乎为卵石建造。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一层开圆形孔,二至四层开一字型窗,皆以红砂岩或麻石打造;顶层开方窗。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五层转角处凸出的石梁板,可以看出该围四角原来皆设有角楼。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围楼北侧看来也是刚刚平整了泥砖房,剩下一个卵石墙围成的院子,前有半月风水池。这格局一眼就可看出是祠堂所在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但残留的院门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厚达一米的卵石墙和红砂岩门框,无不在昭示着一点--这里曾经是一座围楼。而且,以院墙长度来看,此围进深尺寸至少在50米以上,算是一座大围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回来写帖子查阅了资料,原来我还是略为走宝了...上汤屋在清末出了一位名为汤彪的武官,因其打败了江西万安土匪吴光亮(后官至台湾刺台),故上汤屋被封为江南大本营。祠堂看头不大,但另外一边的院门,也就是此围的正门,我却是遗漏了...
网上找来的正门图片。此围大门以前巨大红色砂岩砌成拱券门,上面字匾刻“聊固吾围”楼名,边上饰以卷草纹。可惜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回到正题。方才围子大门开在北边。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大门同样以红石砂岩石块砌成拱券,左右开圆孔石窗,上开一字窗。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这块门匾就更加精美了,色彩艳丽,崭新如故--上刻“室家相庆”,周边饰以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该围据信建于民国初期。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大门拱券纹饰精美,花边打磨得幼滑细腻,十分罕见。可惜大门紧闭,一点不给机会。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上汤屋的斜对面,乡道336的东侧,是候陂村另一个自然村--田心。
同样有一座祠堂,新修的大门用上了马头墙。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里面为三进两天井。
有人不解了,你不是不爱看祠堂了吗?非也非也,在始兴,祠堂往往就是通往围楼的唯一通途...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没错,从祠堂里转了几圈出来,终于见到田心村围楼。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渐渐靠近。
田心村围楼,又名金石其室围,位于侯陂村田心西北隅,民国年间黄大柯领族人建造。该围高仅三层,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尺寸大约7米*7米,高9米;下半部为卵石,上半部及转角以青砖砌筑。西南与东北角各设一个角楼。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角楼以红石条出挑承重。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墙面上开有红石十字形、椭圆形窗孔和青砖方窗。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大门为红石门框拱券门,上面有青砖挑檐的门楼,中间为红石字匾。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植被茂盛,已经难以靠近。红石字匾风化严重,依稀可见为“金石其室”字样。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走到稍为开阔处,围楼更显清秀挺拔、仪表不凡。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屋脊的刷白部分,告诉我们该围采用的是两面坡硬山式屋顶。重鼓钉纹檐,线条优美。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围楼背面有一小山坡。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这就是围楼另一奇妙之处了:围楼东面二层北侧楼腰处开有一个小门,据说就是为了进出方便而已...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也多亏有了这个小门,得以窥见围楼内部构造。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围楼三层内部居然采用了泥砖...原来,这是因为建造过程后期资金紧缺,内墙泥包石,也就是客家人俗称的“金包银”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离开田心,继续往北,很快到达侯陂村下邓屋自然村。
路边一个小斜坡,看见一座围楼残存。上面的坡屋顶当然是后来加的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手扶拖拉机在我身边疾驰而过...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为什么要照拖拉机?呵呵,科普一下后面所载的货物了--大烟叶。马市镇可是与南雄接壤的...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围楼侧面。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第一次来的时候,里面还有人家。门口好几只守门汪,张牙舞爪,十分不友好,没得进...

第二次经过这里,咦,人和狗都不见了...空城计俺可不怕--俺可是见过世面的人...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围楼正门为花岗岩石块砌筑。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上方石质字匾做卷轴状,刻“聊固吾圉”四字,边上饰以拐子纹,两侧卷轴部分还刻有“寿”字,构图精美、雕工精湛,令人过目难忘。

聊固吾圉围,建于民国年间。座南朝北,通围卵石构造,青砖包角。平面呈长方形,尺寸12米*15米。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拱券采用上薄下厚两层麻石制作,纵列式,轻巧美观。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里面也是改动后的...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这个围子的经历也算是一个另类。解放前夕,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进驻此围,游击队直接就把它给炸毁了...这跟铁寨围的遭遇截然相反。不同之处仅仅是毁灭者的身份,相同的是结果--毁灭...古人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老牛终于相信了...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这些静默的残墙,难道真的是无声的吗...
始兴客家围(十一)--马市镇篇(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