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客家围(三)--司前镇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杂谈图片 |
这次介绍始兴围楼,基本上是按老牛前进的方向来的,所以总有点担心--一开篇就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满堂围端出来,其他的围楼会不会相比之下显得索然无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围楼之美,千姿百态,只有你想不到的...
之前介绍过了,司前镇与隘子镇以前合称清化,就在隘子镇东北沿省道244前行约10公里左右。司前镇的围楼总体比较集中,大约就在接近镇中心一公里内的几个村子里。
第一座,司前镇温下村燕翼围,在镇中心西北不足一公里,位于省道244东侧,开车一眼就能看到。

燕翼围,呈平面正方形,边长22米,由温氏先人建于清道光年间。主楼3层,四角各设有4层角楼一个,高12米,两面坡硬山顶。外观器宇轩昂、精神大气。


墙身布满一字型、十字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孔。

燕翼围大门位于东面,碉楼底部以巨大花岗岩石块筑3米高,间杂卵石灰浆砌0.4米厚墙,上部皆以青砖砌筑。


中部大门以花岗岩砌筑,高五米,拱券门内凹设长方形正门,厚达1.5米。

大门上方石匾刻“燕翼”二字。


门后明间为门厅,入内天井,四周带排水槽。

天井西北角设水井一口。

大门正对这间屋开有六扇木门,按理是祠堂所在。


三层内设走马廊。

门厅两侧各有楼梯可上。


二层外围走马廊,内侧墙壁还没上灰,看来是修缮还没完工。

拱形观察窗。

碉楼内部。

砖木制斗形窗。



从中部房间走入三楼内侧走马廊。


可惜三层碉楼封闭,四层也就无法探究。




离开温下村,往北400米就到了第二站--刘屋村。

剩下的墙基约高三米,上面杂草丛生。

高大的花岗岩券门,更加让我好奇它昔日的模样...


西面的门额,依稀可见“伟堂”二字。


花岗岩大门,厚约1.5米。

没错,来张参照物的,矮墙大约就是普通民房一层半的高度。

说了半天,就是想告诉大家,荣光围的卵石墙基高度在5米左右!

卵石与青砖墙结合部还开有排水槽,不知真实用途何在?


主围四层楼高,个人估测连护墙高度15、6米左右;碉楼高五层,高度估计在18米。因为刚刚从满堂大围开车过来,个人观感这座碉楼比满堂中心围的16.9米略高,所以做此评估。如果估计没错,这也是个人所知城堡式客家围屋的最高高度了。




荣光围正面,即东面,这边两座碉楼与正面墙壁基本完整,更显巍峨壮观、气势雄伟。按资料,围楼宽26米,东西向长74.5米,主屋四层楼高13米(应该不含护墙)。

四层楼破损部分,可见到走马道与碉楼连接处的侧门。


东面花岗岩拱券门上红砂岩字匾刻“荣光”,合起来就是“伟堂荣光”。

正门是一个斜门设计,客家建筑里很常见。

荣光两字边上小字有道光甲辰(1844年)始建,丙午年(1846年)竣工的字样。

里面同样是一片狼藉。




个人感觉,荣光围要是能修复,不知道美成什么样...

荣光围南侧围墙,与旁边的老屋形成狭长的巷道。

离开围子,往村里看看。毕竟,这是一个古村落...

清化河边古榕树。

这一组古宅的组合还是很有意思的,可谓不拘一格。主屋为两层楼房,大门明显为一个两层更楼。

转过来,这一组古宅是围墙围成的一个院子,外面设有月池。

转角连接处,还有一个大门别致的院落。



更楼的瞭望窗和漏窗。


大门外设木栅门。

上更楼的木梯。

院落古朴清秀。

另一端有砖砌月门一个。


入内为屏风门。

这个空间组合就比较少见了,进去直接是一个天井,两排横屋。




出了月门,就是一条深巷,两侧都是房子。看来这也是同一围墙内的大院子。


适才外面看到的转角处房屋内部,莫名地总是有书院的感觉。

最后,转入月池边的院落,原来这是一座祠堂。




祠堂为两进,寝堂前廊设卷棚顶,算是比较讲究了。




堂名叫“余庆堂”。

还有些许木雕。




祠堂西侧大门,同样是一个更楼,与东侧遥相呼应。

石门框上有“福”、“寿”字样的户对。

葫芦与花瓶形状漏窗。

事实上,在刘屋村入口东侧,村委会前篮球场边,还有一座修缮一新的刘氏宗祠,我就没再细看了,而是选择立即开往几百米外的李屋村,探寻筆子薮围楼。

笔子薮围,李姓先祖于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开基所建,现存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椭圆形,占地面积近两千平方米。由于此围据于一个小山包上,南临绿波重叠的岭排子,东远眺雄壮的饭池嶂余脉笔架山、五指山,也有传这是一个龟形与印盒形链接的金龟带印天局布局。
由于损毁严重,很难估计原貌的真实模样。据我估计,全围仅开一个大门,就是图中的东门楼,是一个略微凸出的两层更楼,其余部分主要以青砖外批石灰(按墙体残存部分)。这座围楼其实更接近于土楼的格局。

前有卵石铺就的台阶。

大门为花岗岩石块砌筑的拱券门,高2米,宽1.5米,石门厚度在1.5米左右。

中间孔洞是放置安全栓的。

里面有土砖砌筑的房屋,中间是一条长约50米的鹅卵石小径,通往西面祠堂。按理说,土楼内部一般都是一个大庭院,要么中间就是祠堂所在,笔子薮完全都不符合。经向村民询问,这些房屋的确是后来乱搭的。



西面的李家祠堂。


里面供奉李姓入闽始祖李火德公神位,跟粤东地区倒是一致。

笔子薮北侧较低处还有两栋老宅。

外侧的一栋具有堂横式围屋特征。

内侧的,则又是一座四方城堡围楼。这是爬上笔子薮北侧较高处所见。

外侧的老宅边角上有小碉楼一座,山墙则是前锅耳、后马头,十分有趣。

内侧围楼呈方形、四面坡屋顶,四周布满观察和射击窗孔。


外侧老宅大门,堆满建筑材料,没得进。

从侧面小门进入,里面是主屋与横屋之间的狭长天井。

从偏门进入中间堂屋,也是一个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