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杂谈图片 |
前一段时间,新浪博客由于技术原因停了一个多月,本来干劲冲天的老牛被迫消极待岗。等到博客重开,却忽然没有了写下去的动力。可见,做什么事情,持之以恒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非常难。甚至,有时候还不得不借助一些惯性。当惯性被消磨殆尽,又需要慢慢积累那一点并不坚决的勇气重新启动...
想来想去,还是换一个一直想写却又迟迟未动的课题,或许可以注入一些新的活力。所以,这次选择了“客家围”。
客家围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永定的土楼。没毛病,但也有问题。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争吵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像,土楼是属于客家人的专利吗?哪里的围屋最大、或者历史最久...诸如此类。其实当你走多了,看多了,你可能就不会再简单纠结于这些,反而可以回到原原本本的建筑本身。按我的看法,这些建筑未必就是什么专属事物,而都是中原汉人在漫长迁居过程中,在某一特定时段、某一特定地方,为了适应现实生存环境而建造,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性、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仍然还保留着中原汉民居的某些典型特征。当然,这其中所蕴含的高超建筑技术和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才是激励我一次次走进古村落、古民居的无限动力源泉...
回到客家围屋的话题。依我所见,客家围屋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四大类,围龙屋、杠式围屋、土楼和城堡式客家围。围龙屋、杠式围屋主要以梅州地区为主,周边的河源、龙岩、赣州和潮州也有一些;客家土楼主要以龙岩的永定为主,粤东与闽南交界处客家地区特别是广东饶平县北部客区也存在不少(以前也介绍过,土楼也大量存在于闽南语系地区);而城堡式客家围屋,才是我这里所谓的“客家围”,主要是特指带有碉楼(亦称炮楼、角楼、瞭望楼、耳楼等)的城堡式围屋建筑,主要分布于赣南、粤北地区,惠州、东莞、河源、深圳也有存在。单以建筑美学价值而言,个人认为城堡式客家围应排第一。也正是因为其威武雄壮、大气美观的独特外形,民间一直有“客家宫殿”、“客家城堡”的美誉。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从翁源前往始兴的路上。对面是刚通车的武深高速,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粤北山区修路之不易。

先简单介绍一下始兴。始兴,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盆地状,形成了粤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小平原,自古便有“粤北粮仓”之美称。同时,始兴也是粤北第一古郡,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于此始有,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自古以“古之福地”著称。始兴居民以客家系汉族人为主,有着独特的“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之传统,故还有着“围楼之乡”的美誉,至今尚保存有大小围楼200多座。赣州市的龙南县虽然是吉尼斯世界纪录里城堡式客家围的纪录保持者,曾有逾300座之多,可惜由于保护不力,按我的实地考察,始兴县反而可能是现在保有量最多的一个县。所以,就从始兴开始...

走近可见,整座围楼四角各有四层碉楼一个,高达12米;其余四面为三层民居,上部与碉楼连接处皆做有护墙,高10米左右。整幢建筑给人感觉雄伟、坚固。

大门由大幅青石块筑成,拱券门内开长方形门洞,上部开有两个观察窗口;屋顶由青砖叠涩出挑,上有青砖护墙;护墙与屋脊间开有雨水孔。


碉楼与外墙皆开有各式观察孔。

券门上方有浮雕的围名“绍芬”二字。

门分两重,皆为木板外包铁皮,每扇门后可加横竖两个方向的铁门闩。整个石门框厚度加起来接近2米!

门厅后开有两个拱券门。


入门后天井。绍芬围是一个“回”字形结构,围中有围;外围的三层楼房多有坍塌,残存部分墙壁可见是卵石与灰沙砌成。大家一定好奇,为什么圆滑的卵石能粘合得这么牢固?原来,灰沙土里除了糯米浆,更是加了蛋清,所以又圆又滑的卵石才会变得固若金汤,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内围三层木走廊还有部分残留,让我们可以依稀想见它以前的卓约风姿。

入门天井两侧原来也都开有券门,略作隔离。按常理,大门正对的中间部分一般是做祠堂用途。

转角处券门原来就是楼梯间,边上还有一个小门可出到外面,未知是否原来就有。主人家对于拱券门的偏爱,感觉应该是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比较多吧。


小门也是以坚固的花岗岩制,门框边的开孔是加装门堵用的。

回到重点,色彩艳丽、大红大蓝的中间祠堂。

祠堂只有两层,一层门面略为内缩,二层屋檐下有卷棚顶出挑。感觉简洁明快。

祠堂的第一进,算是大门,后面还是两个拱券门洞。

走廊部分地面有细小鹅卵石铺就的铜钱图案。

夔龙灵芝


入门后的天井。两侧是堂屋,供人居住。

堂屋之间的小天井,小门通往两个围楼之间的回字形走廊。

二进寝堂。


上部梁架还有少许精美木雕

据说,绍芬围曾出过五位县长级的官政仪,故民间也称之为“一门五县长围”。

事实上,绍芬围总体结构还算完好,如能得到修缮,应该可以重焕英姿。

满堂客家大围,由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三个方形围楼组成,由满堂村官乾荣所建。官乾荣乃做木材生意起家,考虑到当地匪盗出没、族群不合的实际情况,决心建造一早属于自己安全堡垒--一座宏伟的客家大围屋。三座围楼中的主体“中心围”(中间围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春(公元1836年),至道光十四年(公元1839年)竣工,用工将近四年时间。中心围两侧的“上新围”和“下新围”的建造,由于其坐北偏西、向南偏东(此坐向的房屋,在旧时风水上称为西四宅中的乾宅)的宅向,与围主官乾荣的命卦犯冲煞,不利动工,故需要等五年之后,上新围和下新围才相继开工建造,使得整座大围全部工程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才得以完全完成,前后整整消耗了24个年头。三个单元都严格遵循儒家思想和旧时风水理念进行规划建造,中心围居中略高,两侧上新围、下新围略低。整个建筑群共设有9个大厅,12个院落,4口水井,28个天井,17个议事厅,6个祠堂,大小房间777间,面阔178.8米,进深83.4米(应该为平均数,三个围进深并不相同,最大达90.8米),总占地面积达13545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始兴县现今客家围屋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广东省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真正最大的城堡式客家围,以老牛所知,应该为深圳市坪山区大万世居,建筑面积15351平方米,包禾坪、月池在内总占地面积22680平方米),有“岭南第一围”之称誉,1996年已经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老牛所知客家围屋中最早被评为国宝的一座,足见其地位之尊。

从图中大家可以清晰看到,满堂围建造在一片河滩之上,周围都是菜地水田,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软基”。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体量宏大的建筑,客家先人是如何解决软基问题、确保建筑不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开裂坍塌的呢?

回到现实中,清澈的清化河从大围前逶迤而过。

第一眼,长!面阔近180米啊...

三个围由近及远,第一个是下新围。

中间是中心围。

上新围。

为了更直观些,上网上的航拍图片,够不够震撼?


下新围外围东南角有三层碉楼一座,二进堂屋两侧各有三层碉楼一座(图中的镬耳屋山墙),其余为二层楼房。



屋顶精美的砖叠涩出挑,后包收圆角。

过大围后是清化河支流,可见下新围后方还有一座凸出的独立碉楼。


绿水青山、古树参天,这样的环境让人相信,所谓的风水并不完全是糟粕。

碉楼林立、气势壮观,令人震撼。


路边一棵高大的罗汉松,看来有点年头了...


中心围的后包部分呈美妙的圆弧形,这在城堡式围屋里并不多见,另外一座比较著名的就是龙南乌石围了。很有点客家围龙屋的味道。

下新围的后包部分与镬耳山墙的独立碉楼。

沿河边漫步,前方发现一座古宅。

镬耳山墙部分很明显是照壁,这个大门与正厅方向是垂直的。




岳峙渊渟,简单点就是山高水深。浓浓的文化气息...

入门天井

门厅

大家可以看看这青砖砖缝,密实整齐、一丝不苟。



正厅,青砖地面。

二进天井摆满了盆景,后边屋子残破。

房子前面的月池。

从高处俯瞰。北面继续都是山了。
补充说明一下,经老屋主人介绍,这其实才是官乾荣的老宅。后来随着家族的日益壮大,人口增多,才选择在对岸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满堂大围。



回去,开始参观。

从下新围开始。下新围位于大围东边,占地3118平方米,除角楼三层高9.5米,其余部分为两层,高6.5米。据说官乾荣建设此围之时,几个儿子各有想法,都想自己干一番事业而不愿啃老,所以规模较预期变小了,也是三座围楼中面积最小的一座。
外墙上挂有“宰相粉”牌子,其实就是清化粉,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化,是以前隘子镇与司前镇的合称。


入门是卵石铺就的大禾坪,正屋是客家典型的堂横式构造。





院子东南角有水井一口。

正屋开有三个门,两侧较小。

进去是深巷,主屋外侧是横屋,俗称护厝。从侧面山墙可见,中间主屋为三进。


后包部分,与围龙屋些许类似。里外皆为二层楼房。

中间正门。一般情况下正中所谓的“堂”,属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多做祠堂用途。


祠堂分三进。

祠堂天井两侧的小天井与厢房。

二进享堂前的卷棚顶,有少许鎏金木雕。

上悬“积资捍卫”匾


三进寝堂,供奉有官乾荣像。

西侧小门。

下新围与中心为之间的隔巷。


中心围外观。其外围较为低矮,仅为一层平房。稍微显示出防御姿态的可能就是上面的护墙了。大伙不必惊讶,因为进去你就知道了,中心围是内有乾坤。

这样就比较清楚了。

中心围,是满堂大围的主体部分,也是最先建造的部分,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6年),至道光十四年(1939年)建成竣工,前后用工将近四年时间。中心围居中略高,内外共三层,楼高达16.9米,外低里高,每层围楼只开启一大门,利于防御。整个大围呈现中间高两端低,形似一艘古代官船。

大门门匾“满堂客家大围”,为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所题写。1990年,叶省长轻车简从,悄悄来到满堂村参观大围,然后又悄悄回到广州。当地政府和官员都是等看到南方日报的报道才知道这件事的。1992年,叶省长又亲笔题写了“满堂客家大围”的牌匾,赠与大围,这次隘子镇的领导们可是用专车将牌匾接了回来。



入内,气象大不相同了。与外围平房截然不同的是,二层围楼十分高大坚固,主体房屋四层,四角碉楼达五层,围中有围,环环相套。当然了,外层围屋主要供佣人居住和做杂物间用途,里面两层围楼才是主人家日常居住之场所。
中心围为三个“口”字形围屋相套,每层围楼之间有环形防火巷,无论围内哪一部分房屋失火,火势较难以殃及其他部位。墙体四周布满瞭望孔和射击孔。

中心楼全为青砖砌成,厚达三十至四十厘米。据说当年为了保证质量,官乾荣应张赞业师傅(张九龄第三十三代传人)要求,建造围楼的每一块青砖都要经过工人手工打磨,保证每块青砖大小厚薄一致、外表光滑细腻。这也是我们看到屋檐的砖叠涩如此规整美观的原因了。而砌墙的灰浆,则采用了成本昂贵的蛋清糯米石灰浆,保证粘合的牢固;同时加入了砒霜等毒药水进行搅拌,使其具备防虫防蚁的功能。整座大围据说耗资达50万两银子之巨,令人瞠目。

东侧禾坪有水井一口。


东侧巷道

北面建有一排半月形的平房,也就是俗称的后包部分,与围龙屋相似。弧形平房两端各有三层碉楼一座,高9.5米。




回到正面。庭院中种有柚子树和芙蓉树,寓意为大吉(桔)大利(丽)。

正中花岗岩石条券顶大门,高2.24米、宽1.27米,门楣上方有石刻门匾“奠基”二字。

楣文为:余年来迫于小警,时有戒心,爰度拓基,新建围居一所,以图栖止,以避群嚣,经始于道光癸已春,四阅寒暑,至丙申始落成,颜诸楣曰‘奠基’。庶几乎,奠厥悠居,无惊户牖基业,自此不替也,为予后者,尚仰缔造之艰,永承堂构之绪,祝兢兢业业,光大门闾,是则余之厚望云尔。靖亭官佐安题。



中心围大门名堂不少,叫“五道门”。第一道是铁皮厚木板门;第二道为十一根横木栏栅;第三道是七块厚木板;前三道门为木质,为防火攻,第一道门上留了三个注水孔,可以往下注水。第四道门是最坚固的一道,由十一根铁棍横栅组成,每一根铁棍都有一块预制铁板,十分坚固;第五道门叫“平安逍遥门”,原来就是纱窗门,挡蚊子用的。先刚后柔啊...



入门,可见第三层围楼,同样是四层楼高,高大坚固,两层围楼相对而立,形成幽深的巷道。

据说按官家规定,男丁居于二重围楼,女眷则居于第三重、也就是最内层围楼,还挺有点人文关怀嘛。

地面皆以卵石和石板铺设,十分考究。



大门两侧各开有小门,内有楼梯可上。小门以坚硬的花岗岩建造,上面开有正方形凹槽,可以加装铁栅,同样为了防御需要。

一层楼梯采用花岗岩石砌筑。


这是靠外的走马廊,与土楼相似。

中间房间祀关公像。两侧小门通往靠内侧走马廊。


走向角楼。

角楼里有木梯可上。

从角楼的瞭望窗看到的围楼正面。


北侧通廊。

更上一层楼。




二重围屋正面第四层,中间有八角天花。

高处欣赏外面美景


同样,上到碉楼第五层,也就是最高层。

上有卷棚天花。



从小窗可以看见四层围屋的屋顶和护墙。


事实上,小窗的铁栅条可以拆卸的,居民可以从此爬出,到屋顶护墙边进行防御。

向内的观察孔。

斗形窗也有机关可以开闭。

东侧观察到下新围的屋顶

东北角楼可以见到美丽的弧形后包。

四层北面廊道。

东侧有一房间辟为禁闭室,看来是对家族中犯错误的人进行惩罚的地方。


第三重围楼,也就是最内围,中心围的中心,自然也是围楼的核心部分--太子楼。
太子楼大门。

太子楼正面为三层楼房。

坚实的大门



内部为一个狭长天井,二三层局部有木走廊,楼梯开于两侧。


从侧面看,围楼北侧有两层檐。原来内围南面三层,而北面有四层楼,也就是北面中间三开间部分。

中部明间大厅兼具祠堂功能,一楼两侧厢房共家丁居住,二楼供师爷和管家居住,三楼供官乾荣和账房先生居住,四楼则是孩子念书的课堂。这三开间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后面有楼梯可供上下。

二楼中厅。

四楼大厅。可以清晰看到坡屋顶上梁架排列非常密集,已经完全超出普通承重的需要。原来这是屋主人有意为之,除了坚固耐用,还可以防备梁上君子。妙哉!


屋顶正中间的主梁最为粗大,这里面也有个名堂,叫子孙梁。此梁两头小中间大,中间形似筷子的盒子叫乾坤襄,里面装有麦穗、稻谷、金丝和银丝,寓意金银财宝;筷子筷子,有快生贵子之意;盒子两侧还刻有“万代兴隆”四字,寄望家业永远兴旺发达。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上南侧木走廊观看。



北侧的四层楼清晰可见。

由于没得入内,三层楼房内部构造就不得而知了。按理说靠外侧应该一样有走马廊才对。



最后,上一张网上找来的航拍图,再次感受中心围的独特魅力。

第三座,上新围。如前所述,上新围结构与下新围雷同,但面积稍大,是三个围楼中第二建造的。

上新围与中心围之间的巷道。

前面禾坪架子上所晾晒的就是著名的宰相粉(清化粉)。

与下新围略有不同的是,上新围在四个围角都设置了三层角楼。

上新围门楼。


里面是一个长方形院子,同样鹅卵石铺就。


东侧有一口水井。

这个井圈与福建土楼的很相像。


这下看出点什么了吧...花岗岩井壁上还凿有长方孔,可供人上下井底。

东侧小门,两排横屋夹着长长的巷道。


从山墙侧面就可见中间堂屋为四进。

后包部分为两层楼房。




正屋中间部分为祠堂。

门厅。



入门天井,两侧有小门通往厢房。

二进大门。


三进的天井



侧面厢房为两层楼房。

三进大厅的天花。

中间雕刻五蝠临门,两侧皆为夔龙林芝图案。

四进为寝堂

屏风门的裙板可算是意外惊喜了吧,有图案精美的鎏金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