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下)--宁都古村行(三)

标签:
杂谈文化历史旅游图片 |
出来继续


又见木栅门楼。原来这是位上祖祠,又称上大屋。
位上祖祠是座支祠,建于康、雍年间,为东龙李氏26世元举公所建。位上祠又称“上大屋”,位于村中心,祠为砖木结构,呈围屋状,座东北,向西南,大门朝东南,由厅堂、厢房、院落、护墙组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目前保留下来面积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祠堂之一。
说归说,里面明显已经建了新楼房了,所以保存得并不好。

莲花户对

鳌鱼撑拱

位上祠的正门建在一个斜坡上,前有三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大门为半拱形牌坊式门楼,使整个大门呈现向上的动感,有一种凌云而去的气势。门首挂“云步天衢”,进一步点明设计意图。
此门以前还有贞节牌坊一座,可惜已毁了。

路边随意摆放的练功石。看来东龙村民尚武之风甚浓




入门是一天井。这种厅堂与正门呈90度角的设计在赣东南地区很常见。

听毛主席的话...

天井照壁

墙壁上满是革命年代标语。



居然是三进三天井构造。


侧厢也有小天井

最后寝堂略高,还需上五级石台阶

古宅里经常会出现这种不经意之间的美


出来不远又见到一座牌坊式门楼,门匾上刻有“世文第”。据说以前是一个朝廷四品官员的宅子,可惜毁于火灾。

门口一对石狮子,风化严重。


进去只见面貌全非


原来这里是芸窗祖祠。芸窗祖乃东龙李氏十八世祖三子,因与石邑人争祖坟一事而亡。适才看到的石狮子据说都是公的,以示其当年之威望。摆一对公狮子,这真是头一回听说。够猛!



坦夫翁祠

穷的只剩下围墙了

只有从石铺的地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逐渐升高的三进两天井祠堂。

风化严重的夹石

育斋祖祠。李氏谱记:“育斋公,才识练达,族务多籍管理,宏治辛亥,督修族谱”。


喵...

又见古井


这也应该是一家祠堂

只剩下后进

君佑翁祠。从大门与山墙的朝向就可以看出是斜门

这对狮子都变成喵咪了...

斜门进入后是一个天井

入门天井

内为两进,后进寝堂稍高


沿着池塘周边走。

可见对面一栋规模不小的建筑。

破落的八字门楼十分高大

进入后是一个院子,前有半月池。从残留痕迹可看出,院子前方本来应该有围墙。


又是斜门,门后有天井。

里面是两进一天井构造。

子若祖祠。已经快塌完了


最后来到村子北角高地,看凌霄阁。这也是东龙十景之一的“凌霄胜阁”。
凌霄阁,又名胡公庙,是为了纪念东龙村的守护神胡公而建。其门面为牌楼式建筑,上书“凌宵阁”三个大字,两边侧门分别写“护国”和“佑民”。因远望之有凌云之势,所以得名“凌宵阁”。胡公名胡雄,生于南唐,曾有恩于李氏,所以李氏后人立庙祭祀。东龙至今保留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胡太公游村活动。
西递明经胡氏也是胡姓有功于李姓,东龙亦如是,看来胡李两姓真是有不解之缘啊。
后记:东龙古村人文底蕴深厚,古建众多,特别是百间大屋,十分值得一看。该村风水布局也堪称一个亮点。另外就是,很多人会奇怪我说这里是一个古驿道上的重要关口,军事要地,为何没见到类似土楼土寨堡这样的防御性很强的建筑?其实不然。为了防御山贼盗匪,东龙先民们共建起了七座古隘口和四座石寨。现在村边尖峰山上的尖峰寨就是当年保留下来的一座寨子。它占地有四亩左右,寨墙高数米,墙厚2米许,开前后门,内建有简易的住宅,挖有水井,一旦村周边的隘口失守,村人便转入寨中,踞寨抵抗匪徒。另外又如村东往小松镇的路口设有“龙岗古隘”,这座古隘口也是昔日古村十景之一,有诗赞云“两山并立起高峰,下建石亭狭路通。一人荷戈隘口守,纵有万夫不能攻”。充分体现其易守难攻的特点。所以,古东龙村民所采取的的防御策略,应该属于整体性的。这跟闽中三明古堡类似。某方面来说,也许此地的匪患还并不如闽南闽西来得厉害吧。有时间的可以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