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从红房子出来,继续往北走。
不远就出现一座庄严的道观--广惠宫。
宫前有石桥曰广惠桥。
广惠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同治年间皆有重建。桥长18米,宽3.3,拱矢高6.5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劵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宫,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1068年),迄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据镇志载,广惠宫“宋时止一殿,奉祠山神像”,最先祀奉的是祠山大帝。后因祀奉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故又称三清宫。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民间也俗称张王庙。历史上的广惠宫经历过数度衰败鼎盛之变,现有建筑是2003年重修的。
进入大殿,首先看到的是道家镇山门之神--王灵官神像。其形象正常情况下是: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威武勇猛。今天这个左手拿着元宝,是说人心变了吗?

王灵官,本名王恶,后因萨祖师改名王善。民间信仰之一,道教的第一护法神,为道家五百灵官之首,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民间流传有"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的俗语,充分表达了对这位道教护法神灵的崇敬。
“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梦中人”。

左右墙壁上是道教的各路大神画像。


后面就是广惠宫的最早主人--祠山大帝。祠山大帝为苏浙皖交界一带(主要为浙江湖州、安徽郎溪、广德、江苏潥阳、高淳)信奉的道教神仙,最活跃地区就是湖州。
据《湖州风俗志》称,祠山大帝名叫张渤,其父张秉,武陵人。在山泽间有仙女自愿嫁他,并说“上帝以君家有功于吴,当世世血食于吴楚之地。”生子名渤,即为祠山大帝。据该书描述,祠山大帝塑全身站像,双手持开山大斧。其神庙内匾额题“禹后一人”,因此推想祠山大帝是对湖地开山治水建有功勋的先贤,后人将其神化,立庙以祀。

楹联曰“调风播雨广惠江南百姓,凿渎开山敢称禹后一人”。

中间有座神坛。
南边是慈航殿,供奉观音菩萨。现在也是多元信仰啊
东面是黄大仙殿,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建筑。黄大仙,名初平,浙江金华人,生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据说他原本以牧羊为生,十五岁时在山中遇神仙广成子,见他聪颖善良忠厚,于是带至金华赤松山石室洞中学道并修炼成仙,故又号赤松子。
黄大仙在东南亚一带华人中有着极大的影响,有侨仙之美誉,放在水乡再合适不过了。

北面照壁上有王羲之草书字体的“道”

宫门前的六角亭

上广惠桥欣赏水乡秀色





西行过广惠桥,很快到了南浔商会旧址,现在叫“辑里湖丝馆”。南浔商会始建于1926年,为三进中西合璧筑风格的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左右,市级文保单位。现主要用于介绍辑里湖丝制作工艺以及南浔与世博的历史渊源,充分展示南浔古镇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辑丝作为尊贵的象征,一直是受帝王青睐的御用品,清代帝王的黄袍明确规定必须用缉丝做。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辑丝作经线制成的。

下面就是辑里湖丝与世博会的渊源了。1951年,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上,中国商人徐荣村寄去十二包产自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被评委认定“充分展示了来自蚕桑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授予金银大奖,并赐赠"翼飞洋人"执照一份,允许"湖丝"进入英国市场。这是中国产品首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取得第一名金奖,比贵州茅台酒还要早几十年,也自此开始了辑里湖丝与世博会的不解之缘。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徐荣村是广东香山拱北人,早年外出经商历游东南诸海口,在上海、江浙一带经营丝茶业,数年内累资巨万。上海开埠后,他又是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并在英商"宝顺洋行"(DENT COMPANY)担任买办。捕捉商机的眼光真是不错。

以后的获奖者就不乏张澹如、周庆云、蔡声白等这些名声显赫的南浔本地富商的名字了


左图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右图是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奖牌。



兴福桥
重重叠叠的房子
往南走,参观之前提到过的张石铭故居。
张石铭故居即张氏旧宅,
张石铭(1871年-1927年),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浔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祖籍安徽休宁)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

张石铭故居外观,石库门。

进入正厅的通道上部盖有高大的卷棚屋顶

天井墙壁上的石雕装饰

正厅懿德堂。“懿德堂”的名字是张石铭所起,因其早年丧父,家中事务皆由母亲操持,取古训“女子多德曰懿”,故名。大厅面阔三间,宽10.8米,深13.6米,高大宽敞,也是过去举行婚丧喜事、科举中榜等事的重要场所。
柱子楹联“罗浮括苍神仙所宅,图书金石作述之林”乃闽籍书法家郑孝胥所书;堂联落款是“戴传贤”,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也;“懿德堂”三字,由张謇亲题。张謇[jiǎn](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素有“ 状元实业家”之称誉。这就是张氏旧宅的一个显著特点,书法家手迹多,这跟主人的爱好可分不开。


南侧花厅。花厅是主人生活与接待宾客之处。“以适其志”四字是南海康有为所题,中堂木刻“酒德颂”乃董其昌所书,柱子楹联为“三代帝师”祁寯藻手迹。额的神,收藏家就是不一样啊...


木雕还有上蓝色底色,有心


择是居--张石铭的书斋。“择是居”三字又是吴昌硕所书,中间屏壁上挂有吴昌硕所临《石鼓文》条屏。柱子楹联“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听松文”为清朝状元、东阁大学士陆润痒手书。

地板可是西洋印花瓷砖...
这里提到的适园,是张石铭在南浔西郊鹧鸪溪上,原明代董说读书隐居处丰草庵和黄叶台故址,所建造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张石铭取“季鹰适志”之典故将其命名为适园,自号“适园主人”。他奉母至孝,在园内建佛堂,设有玉佛供母焚拜;又建石塔一座,藏《金刚经》。适园在日军侵华期间被付诸一炬,只剩下石塔兀自矗立,无声见证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张翰(字季鹰)这个典故叫“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在洛阳作官,一日秋风起,突然想念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乡。这潇洒劲儿,跟王子猷(王羲之的五儿子、王献之兄长)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率性而为、豪迈洒脱,才能活出真我,不枉此生啊。

适园石塔,也称长生塔,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8年(1919年)建成。塔为六角七层,高11.5米。上有近代名人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吴昌硕等题咏。石塔现位于南浔镇儿童公园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当晚我去时公园已经关门。(图片来自网络)

没错了,就是二楼窗户镶嵌的这些菱形蓝色银光手绘刻花玻璃,银光闪闪、晶莹剔透,工艺精湛、光彩夺目。这可是当年主人花了大价钱从法兰西原装进口的,现张宅里还保存有七十几块。听边上导游讲,现在这种玻璃法国只剩下七块了,除了张宅,只有杭州胡雪岩故居还有十几块...


砖雕门楼。石刻“竹苞松茂”为晚清书法家吴淦所书。寄望家门兴盛。

这雕刻!内容狮子凤凰、人物故事一应俱全,连斗拱也要加雕个花,不服不行



接着又一个天井,侧面墙上有几樘漏窗,窗花是上了绿色的木雕芭蕉叶,故名“芭蕉厅”。其实栏杆、檐柱也有芭蕉叶装饰。芭蕉叶造型风格简洁写实,应是受到西方美学影响。

这边有半圆形门楼的就是舞厅了,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家庭舞厅。

红砖和青砖相间砌筑出美妙的图案

立面以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




门楼由罗马卷柱式构成,铁花栏杆、百叶窗和玻璃全是进口货。

舞厅内部。是不是很怀旧?



看出什么了?富丽堂皇的西洋楼两边,竟然还有更加高耸的马头墙遮掩..主人虽然看起来很新潮,但是内心深处还是保存有儒家的传统内敛,不希望过于招摇。


往外走,又有一个豪华砖雕门罩


可惜被破坏过,只能隐约看出后两个字是“毓秀”了

特殊年代印记



转眼太阳已经开始西下,水乡更显静谧温柔...

好健康的食谱

门面为罗马式圆拱门,上面额匾镌刻“丝业公会”,下面有英文“SILK GUILD”横额,中英对照、童叟无欺,相当地FASHION。

门厅是一个高耸的双重盔顶,威风霸气、派头十足。


里面是丝绸服装展示

也有这样悠闲的喝茶看书之所

造型生动、活泼有神的爬狮撑拱。


进去后有一个大天井,正厅为歇山顶建筑,前面四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显得十分大气。

正厅称“端义堂”,为抬梁式木结构,高15米,厅内宽敞高爽,可设宴54桌。以前每年四月在此开蚕王会,镇上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共聚一堂祭拜蚕神,祈祷蚕事茂盛、生意兴隆,为推动当地丝业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堂匾“端义堂”三字及立柱楹联皆由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进士,常州籍书法家汪洵所题写。


边上还有一个小园子--香园。


这是狮子么?这造型,我也算开眼界了,感觉就像三星堆那面具...

静心斋--感觉还是读书的地方。



杨柳依依,渔船归人

定心桥头结同心




这座不起眼的小桥叫西交界坝桥。元末,张士诚建郡平江(今苏州)后,以通津桥为中心建南浔城,于公元1356年完成。而便民桥就是南面的水城门,建东西两座交接坝桥,与镇区为界,桥南为南浔镇区,桥北为南浔城区。现桥皆1991年重建。

越往北游客越少,少了点繁华喧嚣、多了些洗尽铅华


这就是通津桥了。
通津桥位于东大街古运河上,原名浔溪桥,俗称"大桥",是南浔镇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该桥始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清嘉庆、咸丰、同治多次重修。桥长28米,宽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为南浔众桥之首。拱劵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





古戏台


革命印记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又名竹斋,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所建,为典型的江南豪宅风格。张静江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
张静江(1876年—1950年),谱名增澄,字静江,又名人杰,号印光,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蒋介石均与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而蒋介石则称之为革命“导师”。张静江对孙蒋二人财力上的支持是巨大到令人乍舌的,所以他也得了个“现代吕不韦”的称呼,当然更多的人都尊其为“民国奇人”,详细故事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正厅尊德堂。


“有容乃大”出自周梦坡手笔。这个周梦坡是谁呢?就是之前在辑里湖丝馆介绍过的周庆云了。周庆云(1866-1934)),字景星,号湘龄,别号梦坡,浙江吴兴南浔人,清光绪七年(1881)秀才。为南浔巨富,也是一个有骨气的民族资本家。

丹心侠骨--孙文书

“毋忘奇耻”,张静江于济南惨案发生之际所题,表达了对日军暴行强烈愤慨。可惜蒋公无力啊...


陆军大元帅谭延闿所题对联:要与秋虫斗方略,不好名马非英雄。


简单看完张静江故居,去景区最北处的“百间楼”。
百间楼位于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
不废话,上图...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