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2017-12-14 23:31:36)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轨上海的东大门。据南浔境内发现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有人居住的历史达七千多年。相传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南浔辖域隶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戊子年,周显王三十六年,楚以此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名东安县,次年仍复名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现属湖州市南浔区。

 

南浔建镇则始于于南宋淳佑季年(公元1252)。由于南浔曾由南林和浔溪两村组合而成,就从两村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把镇名定为南浔,并一直沿用至今。长久以来,南浔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自宋代一来共有南浔籍进士41人,素有诗书之邦镇志之邦之美称。而南浔的繁荣,离不开一样东西--蚕丝。从南宋开始南浔就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明朝以后,南浔产的缉里丝由于丝质优良,缫丝工艺先进而名扬天下。而到清末民初,南浔更是因丝绸业的发展而达到顶峰,出现了一大批资本雄厚的富商,有所谓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之说。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江南六大名镇里,南浔古镇的主题词就是富庶,由此可见其发达程度。南浔古镇已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风景区。2014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南浔段和南浔古镇被一同列入。这也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水乡古镇。

景区大门。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照壁下的四个象头,就是寓指南浔四象了。南浔四象指的是南浔四大富商刘镛、张颂贤、庞云鏳和顾福昌,30年代有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下面内容会有所涉及。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进了景区,就是典型的水乡风貌了,小船流水杨柳岸。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先往西边,看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园林--小莲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小莲庄,为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开始兴建前后历时四十载于1924方才完成。因刘镛非常仰慕元代湖州籍书画家赵孟頫,故模仿其湖州所建“莲花庄”名字,将自家园林命名小莲庄”。小字也是表达谦卑之意了。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入园即为莲池西侧的碑刻长廊。为使长廊不因长直而有呆板之感,当时的设计者可谓费尽苦心,北端以桥亭假山开始。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莲池里只剩下残荷,鱼儿倒是自得其乐。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长廊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藏帖》刻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系翰林院待诏徐达源与二十余位文人往来之文书、尺牍,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刘镛手迹。
刘镛(1825-1889),名介康,字冠军,一字贯经,浙江湖州南浔人,祖籍绍兴上虞,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据信其资产在19世纪90年代达白银二千万两之多。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是千万两白银...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岸边有建于1897年的"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由于其顶部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故也称“升斗厅”。由于建筑造型别具一格,被誉为“海内孤本”。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说实话,我印象中升和斗大小有区别,但形状好像并不固定啊。斗好像四棱锥形较普遍,但升的形状就不一而同了。但既然进去说明是这么写,我只能权且把这个八边形顶的当做是升了。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个是斗?其实这个顶部更像是双重盔顶。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长廊中部的半圆形亭子。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长廊南端以扇亭为终。

扇亭,取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亭内壁嵌有《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镛次子刘锦藻于1925年撰写的刘氏家庙、义庄营建始末。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接着就是刘氏家庙。刘氏家庙家庙坐北朝南,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始建于1888年,1897年落成,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

首先看到的是两个御赐牌坊。皆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待途建坊旌表而建。两坊型制尺寸相同,皆为四柱三间五楼,坊高8.5米,宽5.6米,呈门楼式。

钦旌节孝”坊。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额坊蝙蝠图案雕刻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中间栏板上雕刻的是三星拱照图案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戗鼓石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块额枋雕刻的是三狮戏球,中间还有一只小狮子,十分可爱。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乐善好施坊。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个是松鹤图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又见三狮戏球,相亲相爱的一家狮...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麒麟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刘氏家庙正门。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抱鼓石仍然是三狮戏球,不过三只都是成年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门口的一对石狮子,造型十分别致,至少我是没见过:狮子的前爪都是抱着东西没有落地的。公狮子抱着绣球,母狮子抱着小狮子,十分得意。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二进过厅。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两边这些牌子刻的看来都是刘氏族人取得的功名。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过厅楹联:积德勤绍推序本源知奕世继明而出,灵支挺生弥历亿万为冠带理义之宗。题字的是陆润痒,苏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帝,官至一品,颇有书名。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李鸿章所题的义推任卹匾额。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三进为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十分宽敞。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正厅名“尊德堂”。阑额雕有精美的人物花卉图案。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圭章令望,希望子孙有高尚的品德可世人敬仰。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正厅明间悬挂的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充分彰显刘家的荣耀。

事实上,刘镛取得这一切荣耀并不仅仅是因为富有,更因为善与义。清末状元资本家张謇曾感慨地说:清咸同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在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两个偏厅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普柏枋与三挑斗拱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家庙西侧就是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又名"桂花厅"。现为奖学金成就展览馆”。奖学金的创始人顾乾麟先生是南浔四象之一的顾家后裔。是顾乾麟父亲的名字,奖学金也是我国设奖历史最长、获奖学生最多的奖学金。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出了刘氏家庙,继续沿莲池东行。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莲池南岸主体建筑叫"退修小榭",此榭的曲廊连着"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

竹林掩翠,曲径通幽。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退修小榭。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厅后有暗廊与曲廊相连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亭台楼榭、荷风树影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一路前行,来到小莲庄东南角的园中园--内园。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内园建于1924年,取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以山为主体,“凿池栽芰,叠石成山,松径一湾,枫林四匝”,山回转,小巧曲折,优雅精致,宛然一座大盆景,与外园之宏阔舒朗大相径庭、又相映成趣。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掩醉轩。据说是主人家醉酒后休憩之所,怕丑的意思。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百年紫藤。粗壮的枝条如苍龙出海。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五曲桥。
皇帝才可建九曲桥,而刘镛因善行义举受朝廷嘉奖授了一个光禄大夫的头衔,相当于二品了,这才有资格建五曲桥。据说每到花季,百年老紫藤便开满花朵,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从这边可望见莲池西南角有一座小洋楼,原来此楼名“东升阁”,俗称“小姐楼”,是刘家小姐生活起居之所。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莲池东北角的西式房子,现为刘湖涵教育基金会史料馆。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刘湖涵,刘镛四子,既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善家,“义利合一”的儒商典范,刘氏义庄的创办人之一。刘湖涵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收藏家,在张大千、吴湖帆、黄宾虹等人崭露头角之初他就开始收购珍藏其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的拍卖后来也成了刘湖涵教育基金会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这是1983年刘湖涵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之际,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接见刘湖涵之子刘承桓的情景。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莲池北堤东面的一座西式牌坊门楼,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书法家郑孝胥所书。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以满清遗老自居。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作品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六角亭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出了小莲庄,往西参观另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业藏书楼。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又是一个西式牌坊门,门匾书“藏书楼”。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古木森森,令人心情放松。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相邻,始建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才宣告落成,前后历时达22年,系刘镛孙刘承干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集书楼与园林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与宁波天一阁并称浙江两大藏书楼,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嘉业楼最鼎盛时期有藏书六十万卷。到了民国后期由于刘家家道中落,大量的珍贵古书籍被变卖;抗战前,一些宋刊本、明手抄本、手稿书被陆续售出;抗战以后,又有一千三百多种明刊本、三十多种手抄本被卖给重庆中央图书馆,藏书楼日渐衰落。解放后,刘承干再也无力经营藏书楼,便毅然将嘉业楼的全部房产和藏书都捐献给了国家,由浙江省图书馆接收。

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坐北朝南,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共有房五十二间。大门额匾"嘉业堂藏书楼"五个大字出于刘廷琛之笔。

刘廷琛(1867-1932),字幼云,号潜楼,江西九江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学部右参议、京师大学总监督(北大校长)和学部副大臣等职。在北大校长一任上贡献最大,是我国近代开创分科教学第一人。擅长诗文书法。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开阔的天井。据说是为了方便晒书。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曾经作为镇馆之宝的宋代刊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早已散落,现在展出的只是一些样品。落后不止挨打,连老祖宗的文化遗产都保不住。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宋四史斋。就是前面所说刘承干曾以巨资购得宋刻本《史记》、《前汉》、《后汉书》、《三国志》统称前四史并以此为底本景印出版。这间屋就是为镇库之宝特别设置。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些木架存放的是雕版吧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就是溥仪御赐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楹联是“东壁余光与宝相得南山多福为文开基”。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些雕有龙纹的大红柜子也是藏书用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藏书楼的栏杆和门窗?凡朝天井的房间均安装落地长窗,采用铁质通花栏杆,便于通风采光,当然是有利于书籍保存了。而且楼下窗格都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样作为装饰,廊外铁栏用"希古"两字作花饰(楼上名为"希古楼"),心思巧妙、别具匠心。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诗萃室。用以放置刘承干与其继父刘安澜共同编写的《国朝诗萃》正集续集而命名,也隐含纪念其父的意思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从大门欣赏外面的园景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以莲池为中心,周边绿树环抱、山石添趣,确是个清静优雅的好去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出了嘉业楼,沿河往东边游览。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版的“双桥”--蒋家桥和通利桥。
单孔石拱桥为蒋家桥,单跨石平梁桥为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通利桥,市级文保单位。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双桥面馆,店家自称是老字号了。南浔双浇面可是非常有名哦,尤以酥肉爆鱼面为上品。不是吃货的我居然也停住脚步,享受了一把秋日午后暖洋洋的太阳,还有,热腾腾的面....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对面是张石铭故居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东街刘宅--刘镛长兄刘铸住所。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廊棚与美人靠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开办于1931年的生记米行。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段变成骑马楼了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又一个刘家的产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悌号

刘氏悌号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又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刘镛三子,号悌青,故称刘氏悌号。刘安泩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钱氏购地筑宅,同年冬破土动工,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为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


刘氏悌号石库门。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进门后,可以看见一片开阔地带。其实这就是以前崇德堂大厅和二厅所在。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通道上方搭建有高大的斗状顶棚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石库门。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客厅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客厅中堂上有吴昌硕所题的篆体字爽挹近辉”,对联为清著名书画家赵之谦的猛志逸四海、奇麟迈五龙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古香古色的中式摆设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从这角度可以看出,以前这副墙上应该有徽式砖雕门罩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二厅后面的走廊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廊檐的木雕繁复精细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再往里画风突然一变,改为西洋范了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陈列的是刘旭沧摄影作品。
刘旭沧(1913-1966),原名刘承东,刘锦藻第九个儿子,刘承干的小兄弟,中国近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曾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早期作品曾多次入选国际沙龙摄影展览,先后获奖达54项,在国际影坛上有较大影响。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展出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基本题材还是与水乡密切相关的。“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与嘉业楼相似,窗花木雕也是篆体文字,内容如“花好月圆人寿”、“大富贵宜子孙”等,都是讨些吉祥如意的彩头。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也有木雕与砖雕双拼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一半是中华、一半是西洋,在南浔必须不时适应这样美丽的变奏。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即便以今天的眼光而言,这些家具与装修还是富丽堂皇上档次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电话与留声机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房子的东立面。完全西化了,西欧罗马式建筑风格。地面的彩色印花瓷砖已经用有机玻璃罩起来加以保护。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精美的雕花石柱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些花砖也是欧洲定制,据说图案是刘家人自己设计的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整幢大宅高大恢弘、端庄典雅、气势不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高逼格了。
红房子,这下总知道名字怎么来的吧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房子东面有一个小型广场,围有环形罗马柱。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小广场的东边,现在是一个面积近300平的花园。
角上挖有一小池,一样是假山叠石、亭榭回廊,半点都不含糊。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房子倒又呈现中西融合的感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西式的回廊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中式的凉亭石径。有钱就是任性啊...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公主定是被那泼猴伤透了心,连扇子都不要了....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往回走,参观房子的北座。
金碧辉煌的木雕扶手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中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周围是带回廊的两层小洋楼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简洁的西洋木雕花案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往西走,是中式的两层楼阁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中式的木雕砖雕,更多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这是主人家的书屋--清醒书屋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南浔古镇(上)--能不忆江南(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