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2017-11-28 22:44:35)
标签:

杂谈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在介绍河口古镇的时候,我就曾经提到过,铅山县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置县始,县治所就设在永平镇。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产铅,遂以山名县。事实上,永平镇更加盛产的是另一种金属--铜,也就是铅山历史上三大特产之一。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看看永平古镇。

永平镇为铅山故治,位于铅山县境中部偏东,鹅湖山南麓,是一座千年古镇。全国第二大露天铜矿江西铜业集团永平铜矿座落境内。永平镇地扼赣闽交通要道,铅山河穿境而过,自古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商贸兴旺,是铅山县东部的经济中心、铅山县副中心城镇。

停好车,可以看到铅山河堤有重新修整过,边上还有一道古城墙。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镇居然还保存有古城墙,这在事先我还真不知道。据《铅书》载:“洪武元年二月,千户蒋奎筑城,延袤四里七十二步有奇。崇两丈,东西南三面凿池绕城下,阔四丈,深一丈,北因河为池。门五,东曰仁寿,西曰义和,南曰嘉会,北曰丽泽,西北曰水门,皆覆以楼。”明清历有重修。现在永平镇将其残余部分重新修复,为县级文保单位。

远处的秀美山峦就是著名的鹅湖山了。山的北麓就是鹅湖镇,鹅湖书院就在该镇。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爬上重修好的这一小段城墙,里面还有一些老屋。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高高的马头墙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老房子十分破落。永平镇的古屋所剩无几。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比较幸运的是还有一座古桥保存下来--大义桥。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大义桥如蛟龙横跨铅山河,十分壮观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小狗狗居然还跑来护城,不让我前进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下了城墙,选择先去看另外一个古迹--报本坊。比较牛的是,这个跟辛弃疾和朱熹居然同时扯上了关系。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很快在一片新房当中找到这个坊,感觉有点五味杂陈。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报本坊是一个四角亭子,一边筑有墙壁。初看觉得平平无奇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报本坊”三个字,乃宋代大儒朱熹亲笔。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走近了看,墙壁上有两块碑刻。一块叫“白菜碑”,另一块是“赠申孝子世宁”。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原来这里面隐藏有代表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感人故事。
先说白菜碑。碑高150厘米,宽74厘米,下方刻有白菜一株。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碑的上方刻有题词两句--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此乃明代铅山知县笪(音da)继良所立的碑刻。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铅山正遭逢连年灾荒,粮食和蔬菜早已吃光,只能吃树皮草根了,甚至有的人在卖儿鬻女。可是,明政府借口辽东战事吃紧,前后三次向地方加派辽饷”。铅山县当时人口已锐减至不足两万,竟也被加派辽饷三万两白银,百姓负担沉重,民不聊生。万历44年(公元1616年)的夏末秋初,江苏句容人笪继良青衫小帽,来到铅山就任县令。

面对严峻的现实,笪继良上任伊始即励精图治,力改弊政、体恤民情、鼓励农耕,尽力维护贫苦百姓的利益,使铅山人民在朝廷狂征暴敛和地主的盘剥压榨下得以温饱。他本人也布衣素食,轻车简从,不事奢华,并亲自动手描绘了一棵大白菜,题辞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他请来匠人,将书画镌刻在一方长4.5尺、宽约2尺的石板上,他在青菜碑前和里正、地保同吃杂粮粥同喝青菜汤,以此警示告诫自己和僚属,时刻记着以民为本、为民办事。

笪继良在铅山县县令位置上,一干就是六年。任职期间,他兴利除弊、发展经济、振兴文化,使铅山一改旧貌,百姓生活安泰。万历50年(公元1622年),38岁的笪继良被擢升为虔州牧,告别铅山时,家家户户焚香燃竹,男女老少洒泪相送。百姓念其恩德,铭其功绩,自发集资在铅山县城永平镇北彭溪桥兴建了笪公祠,将白菜碑和笪公塑像供奉于祠堂内。逢年过节,铅山百姓便络绎不绝前往叩拜。

几百年来,笪继良和白菜碑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1940年,重庆经济学院教授马寅初先生,因提出杀孔祥熙以谢国人而被囚禁于铅山鹅湖书院。其间,马先生曾数度前往永平镇,仔细观看白菜碑,叹息道:若国之官员皆笪县令境界,何愁国家无望?”可以说,白菜碑不仅仅是一位封建时代心怀百姓、恪尽职守的廉吏所树立起的时代丰碑,即便是在今天对于领导阶级治国治党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另一碑刻是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诗“赠申孝子世宁”。全诗如下:

 

六月烈日日正中,时有叛将号群兇。
平人血染大溪浪,比屋焰照鹅湖峰。
白刃纷纷避行路,六合茫茫何处去。
妻见夫亡不敢啼,母弃儿奔那忍顾。
药市申公鬓有霜,卧病经时不下床。
平生未省见兵革,出门正尔逢豺狼。
豺狼满市如流水,追索金缯心未已。
可怜累世积阴功,今日将为兵死鬼。
世宁孝行何高高,慨慷性命轻鸿毛。
尔时自欲赴黄壤,欣然延颈迎霜刀。
至孝感兮天地动,白日无光百川涌。
三刀不死古今稀,一命自有神灵拥。
群贤激赏争作歌,要使汝名长不磨。
何时上书达天听,诏加旌赏高嵯峨。

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7年),叛将潘逵兵袭永平,到处抢夺财物。其中一伙兵丁冲进申家。当时,申父年逾古稀,卧病在床;家里一贫如洗,无物可取。兵丁气急败坏,高举钢刀,威逼申父:老东西,快快交出钱财,否则别怪我刀枪无情!这时,正在床前尽孝的申世宁见父亲生命有虞,毅然伏在父亲身上,高声叫道:别杀我父亲,我愿替父受死!”举刀人见世宁年未弱冠,命他离去,世宁不从。再次叫他离去,世宁仍然岿然不动。兵丁只好向世宁砍去,连砍三刀,世宁身上血流如注,浸透衣被。然而,世宁却闭目咬牙,毫无惧色。兵丁也为之感动,匆匆解衣为其裹伤后,收刀而去。

 

宋淳熙年,知县陈映在申家巷口,立报本坊颂扬申世宁孝德嘉行。朱熹闻讯后,十分赞赏,亲书报本坊题额。而后也就有了辛弃疾欣然赋诗一首了。

这样的“一坊两古迹,千古竞传颂”堪称奇迹,而两碑刻所浓缩和昭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高风亮节,更让我们可观、可敬、可思、可感、可学、可效。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拉近了才看出,这的确是一个石牌坊。横坊刻有云纹。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看完牌坊,往大义桥走。一路还偶尔可见到这样的石库门楼。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近距离观看,修复城墙的砖应该是古物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大义桥,坐落在永平镇北门,以前也叫北门桥。桥为八孔石拱桥,全长193米,面宽6米。该桥始建于唐贞元间(公元785-804),原来是木桥,名字叫"思政桥"宋绍熙三年(1192)重修时,因是鹅湖峰顶寺高僧大义禅师所集资兴建,方得名"大义桥",一直沿用至今。以后又多次坍圮。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大义桥毁于火,重建时以石易木,始改为石拱桥,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全桥皆为麻石结构。铅山县保存下来的两座古桥,居然都是和尚所建,并以和尚名字命名,证明当年的僧人还是相当不错的。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历史上这桥也是福建北部进入赣、浙的的重要通道,每天车水马龙,依然坚固耐用、留存至今,古人的造桥技艺不可谓不高啊。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远望鹅峰拱秀、长虹飞渡,景色迷人。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上桥走走。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结实古朴的条石栏杆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下面就是奔流不息的铅山河。虽然现在看起来没什么水,但是在古代这里水势旺盛,一直是运输矿产和茶、纸的重要航道。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中间是一个重檐盔顶的四角亭子。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亭子两侧有条石凳,上方悬有木匾“大义桥”。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中间的图画就比较简陋了。山前一只鹅,鹅湖山也;中间做成莲花形状。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辛未年重建,应该是1991年吧。原来亭名叫“观音亭”,以前应该是供奉观音菩萨的。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另一侧的桥底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这些老式理发店每次看到了都觉得亲切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秀美的鹅湖山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船型桥墩的迎水面上部都是鸟头形状。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这张图的角度看出啥了?其实我也是无意中发现的,桥墩的尖端朝向并不是普通的情况下与桥身垂直,而是与水流方向一致,可最大限度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也就是说,大义桥每个桥墩的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古代工匠们心思之缜密,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啊。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这张更明显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最边上的桥墩石上,还可以清晰看到“任母林氏修造”字样,估计是重修时捐资的善心人士。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别了永平镇,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著名词人辛弃疾与铅山的关系了。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河口古镇,就远远见到九狮大桥信江边的山包上,竖立着一座巨大的人物雕像。当时可没上心,后来还是好奇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塑像居然就是我最喜欢的词人--辛弃疾辛大侠。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个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那我为什么称呼辛弃疾大侠呢?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搜,简单点说,老辛可谓就是真实生活中的大侠,武功高强,曾经干过带兵五十骑于万军之中捉拿叛将之事。甚至于有网友说写词只能算是老辛的业余爱好,我觉得一点都不过份。辛弃疾,公元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当时已沦为金国的地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再加上在金国占领区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遭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都促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宏伟志向。二十一岁时,他就加入了义军反抗金国统治。归宋后历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虽然老辛一腔热血、矢志报国,但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之下,却始终是命运多舛、屡受排挤、壮志难酬。从四十一岁第一次被罢官开始,他陆陆续续闲赋达二十年之久。而这其中有十一年是在铅山度过,并且最后于公元1207年病逝于此,享年68岁。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一代英魂就此长眠。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后世对辛弃疾评价极高。我摘录部分供大家参考: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tāng 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后世人云: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谢枋(bìng)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

康熙:“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这里就是铅山县着力打造的辛弃疾文化公园了。希望每个人去游览的时候,除了游玩之外,更应细细品味古代民族英雄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多一份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辛弃疾塑像造型威武雄壮、正气凛然,左手按剑、右手持卷又充分体现其气吞山河的戎马生涯和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足以让后人仰止。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今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途经铅山时喜欢上了这里的山水,决定在此建设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
稼轩居士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瓢泉原名周氏泉,位于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铅山县志》卷五《古迹》载瓢泉,在县东(指永平镇)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辛弃疾在铅山游访时在期思村发现此泉,喜之若狂,以孔子《论语》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据,易名为“瓢泉”,此后经常邀请友人来瓢泉对酌。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重回上饶,住在瓢泉,开始动工修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自公元1196年举家移居瓢泉,辛弃疾一直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千古名句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对铅山生活和风物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据考证,《稼轩集》所存629首词中,描写铅山景物风情等或写于铅山的就达200多首之巨。  

下面是网上找来的瓢泉图片。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下边这个就是瓢形的。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最后驱车前往拜祭辛弃疾墓。辛弃疾墓在瓢泉之西阳原山,现在有水泥公路可驱车直达墓前山脚处。铅山县志载:辛忠敏弃疾墓,在七都虎头门。宋绍定间赠光禄大夫,敕葬于此。旧有金字碑立驿道旁,曰稼轩先生神道。

通往墓地的小径已铺好石阶。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这悠然恬静的田园风光也许就是英雄所毕生追求的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辛弃疾墓建于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原在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不存。现存墓碑为清代辛弃疾子辛柜的后裔所立,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霞溪凌湖东山辜染安北立,墓现代重修,四层麻石砌就。据说以前墓前有石狮、石马及高大雄伟的仪门,神道牌坊等,但早已陆续被毁。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请容我三拜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最后来一张上饶网的图片作为结束,希望老辛对我们民族今天所取得的一切能感到欣慰吧。
永平古镇与辛弃疾墓--铅山凭古(三)

你肯定读过,你也肯定喜欢,但是你未必知道这样柔情百转、肝肠寸断的词就是出于老辛之手。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有这样因报国无门、悲愤难遣的宣泄之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