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坊澄波桥与石塘古镇--铅山凭古(二)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之前对河口古镇的介绍中,我曾经提到过铅山县历史上的三大特产--铜、纸、茶。铅山红茶是河口古镇的特产,那么这纸就是铅山另外两个古镇--石塘和陈坊的特产了。在介绍石塘古镇之前,先带大家去湖坊镇看一座非常特别的古桥--澄波桥。
前往湖坊镇的路上。稻香阵阵说丰年。
说实话,铅山县城河口镇给人的感觉是乱糟糟的,可往下面的乡镇一路进发,却发觉铅山县整个环境保护做得不错,房屋也整齐干净。
从侧面观赏澄波桥。

澄波桥为石墩木平梁桥,六墩五孔,桥墩高4米,桥长 60余米。桥墩以石材砌筑,为尖墩,形状似舟,又称之为“分水金钢墙”。所谓“锐前杀后”,“锐其前,厮杀暴涛,水不能怒,自是无患。”有效减轻流水对桥墩的冲击力。


廊桥内部结构。通道宽约4米,桥面为木板铺就,两侧做有板壁,顶部为简单木抬梁结构,上面盖瓦挡风避雨。


跟大多数廊桥一样,两侧都有供休息用的条椅。特别的是,在桥墩部位的上方廊道两旁,加建单层木构房屋,廊内相向设店,每间10平方米左右,总共12间(现存11间),成为买卖集墟。以我目前看过的过百座廊桥而言,这样的构造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澄波桥虽历经重建,却还一直保存唐代始建时的独特模样,我个人认为绝对够资格评为国保单位。

从店面的窗里看陈坊河美景

老人在长椅上悠闲的午间小憩


走到桥的西边。这边的门屋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修的硬山顶门墙,门额上有“澄波桥”三字。如前所述,这边的拱券门上本来应该是“海晏河清”的。吐槽一下,这门好歹也得修旧如旧吧。


桥边也还保留有老房子,边上晾晒的是长长的竹篾。

奉县宪立碑。此碑由铅山县令于清朝道光十八年立。碑文由于风化,部分文字已经看不清楚,意思大约是整顿商业秩序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县令名叫李淳,鹅湖书院正在他的主持下得以重修。现在鹅湖书院的门额和石牌坊的颜体楷书文字,皆拜其所题。这位县太爷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基础建设,为铅山是做了大好事的。在此也给他一个大大的赞。









来到桥底下观看桥的结构。麻石桥墩之上,又纵横堆叠七层方条木,再在此状如鸟巢(当地人俗称“喜鹊窝”)构架之上,架设巨大原木制作的梁。这种构造的妙处是,一使桥身的重量均匀分布,避免应力集中;二则通风透气,利于防潮防腐;三可以增大上层面积,使铺面更为宽敞。同时木材的维修和更换也非常方便。真正是简约不简单啊。


还有很多宽敞的门廊

这个估计得资深吃货才认识吧--香辣茄子干。中间包的是辣酱,上下是晒干的茄子。

两层撑拱

还有这些竹篾建成的墙。


立体雕刻。






石库门楼。

匾书“清直流芳”,说明百姓心中还是有杆秤的。

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和铅山的造纸业),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美称。相传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来根据“十塘”的谐音,故名石塘。在铅山,石塘是仅次于河口的一个千年古镇,一条铅山河将石塘与河口两镇紧密连接在一起。
石塘镇在明清之际也是一个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但石塘最著名的还是它发达的造纸业。清人程鸿益的《铅山竹枝词》有一段说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铅山,石塘与陈坊、杨村两地曾经同为铅山的三大纸产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就在此地。石塘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取之不竭,还有山间各种作为纸药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尽。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如“上关”、“毛边”、毛六”、“毛八”等都享誉全国。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久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早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另外,连史纸因其韧性好,纸质白净如玉,厚薄均匀,表面细腻光滑,钤印或书写效果极佳;又因其吸水性强,能更好的吸附在印石上,着墨后款面发亮,利于拓款,所以连史纸还主要用于书写印稿、拓边款、钤印、古籍修复及书画创作,是篆刻爱好者必备之物。当然,连四纸还有一个原产地是福建的连城,也有一个说法是连城才是源头正宗。但据我看吧,连城连四纸工艺仅是省级非遗,铅山连四纸技艺则是国家级非遗,从这点上看,铅山应该是稍占上风的。
茫茫芦苇荡后面就是铅山河了。一路相随。

东祝宗祠。是祝姓的宗祠。

石制门框门楣都有浅浮雕

建于清雍正二十年(公元1734年),至今两百八十多年了。


门楣下方还刻有太极鱼图案。

两边“忠廉、孝节”四个大字,以前宗祠里几乎是标配,字为朱熹所写。



祠堂上方悬挂有“太原堂”,看来这里的祝姓源自山西。




石塘的古宅子保护普遍不好。无意间看到一间牌坊式门楼。


匾额书“兰室攸宁”。宅第大门的青石深浮雕,是十分罕见的四狮戏球图案,两边各有一个龙头。这家人应该是有出过当官的。这幢豪宅属于祝姓家族。

其余还有凤、麒麟、松树、鲤鱼跳龙门、文官身骑吉兽,旁人手撑着华盖宝伞等图案,雕刻相当精美。


旁边的团花锦纹图案中,还有一个雕有凤抽象图形的艺术体的“福”字。







巷子里面的“大夫第”,现在是族人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



门楣下方刻有八卦图



房子下方皆以青色条石筑就

从小巷走到了铅山河边

河水清澈,两边开满芦花





河边也有些保存较好的老屋

石库门顶上有“智水仁山”石匾。语出自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也体现了主人深厚的文化涵养。



这家内凹的八字门墙外,地上貌似散乱地堆放了几个大卵石,不知是否有什么风水上的考虑。







比较遗憾的是还有几个比较豪华的纸行门楼没瞧见。估计是分布比较散的缘故吧

从石塘古镇出来,一路又见丰收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