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庄寨--隐藏在大山中的低调奢华(二)
标签:
汽车图片旅游文化杂谈 |
通过第一天的经验,永泰的路道并没想象中好走。当夜我就对路线进行了重新规划,确保自己认为比较值得去的点能够去到。第二天起个大早,六点多就出发前往葛岭镇方广岩寺。几经问路才找上山,可惜,因山体滑坡,景区暂不开放。回程经过天门山(永泰版的),结果正在修路,立马就决定不拖时间直接往丹云乡进发。由于台风引致的山体滑坡比比皆是,还好抢修后路还是通的。沿途景色不错,稍微安抚了我受挫的心灵。

永泰山就是多。

白云乡岭下村,公路边一眼就看到目标物:岳家庄。听到这个名字,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恭喜你答对了,这家主人确实是武穆王爷之后。早在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6年),岳飞第十七世孙、其开山鼻祖喜姝公,自福建省仙游县兴泰里象溪乡(今仙游县菜溪乡)乌苏垄地方迁来此地定居。初来之时,此地是遍地蒺藜,土地贫瘠,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生计颇为艰难。经过几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垦荒造田,维勤维俭的不懈努力,至二十二世祖孝西公,已是家道充裕,富甲一方。孝西公兄弟二家人同心合力,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0年)兴工构屋,并于翌年五月竣工。自此,一座建筑布局合理,结构较为完善的民居宅院-岳家庄,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缅怀先祖之功德,教育子孙后代不忘本源,当时取村名“步祖村”。2002年以后,经族人商议改用现名岳家庄。全寨建筑面积越约三千五百平方米,房间一百六十二间。白色的外墙是刚刚修葺一新的。
宅院大门为青石板条框架,门楣正中央嵌有镇邪物“麒麟含剑”雕塑。楹联曰:“未能言润屋,聊以爱吾卢”,文词雅句,岳家人当年家风可见一斑。

侧面还可以看到寨子曾经的模样。下面是用石头堆砌而成,上面是夯土。

寨子依山而建,外围跑马道的屋顶呈阶梯状逐渐提高。远端是望风楼,亦称“突耳”。

侧门。

庄子里走道、厢房全部都有垫高或者架空,防潮同时利于排水。

特殊时代印记。


这种两排厢房中间连接的房间,架空起来感觉就像廊屋,窗边还有美人靠。他们管这叫过水亭。岳家庄的排水系统十分合理,围墙的外四围,建有深达五十公分、用方石铺底的排水沟。宅院内廊与廊相连,沟与沟相通,最终,所有污水都汇聚一处,由门前的大排水道直接向外排泄。

内屋山墙下还有两重屋檐,比较少见,看来这地方平时雨不会少。

从后面看岳家庄。这里应该是第二进,保存不是很全,看不到庄子的围墙。

二楼遇到的喵星人,眼睛特别有神,感觉比城市的有野性些。

天井。


檐梁之间的木雕,人物造型传神。

窗花和门上的装饰,图案很多琴棋书画,书卷气甚浓,也印证了岳氏家族历来对教育的重视。







正厅屏门上方的正中央,据说原来悬挂有岳家堂号匾额:“忠孝堂”,之下为岳姓郡望名-“山阳郡”,现在只剩下手写的,估计牌匾收藏起来了。这张桌子倒是古色古香。

挡雨板上的彩绘。


看完了岳家庄,再次上路。一路绿水青山,草木茂密,让人格外放松。
山间的瀑布。

到达白云乡北山村。这茂密的竹林里头隐约闪现的就是北山寨了。北山寨始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面积近4000平方米,由何氏先祖何大瑞首建,故也称大瑞寨。寨堡坐北朝南,呈“日”字形中轴对称结构,面阔53米,进深75米,内有87个房间和230多米的“跑马道”。也因为它四周都是茂密的竹林,因此还有一个比较文艺范的名字--“修竹堡”。
大门据说是酸枝木外包铁皮,铁皮当中留两个长方形裸露木材本质,左书“鬱壘”(郁垒),右书“神荼”。这是以繁体书写的两尊中国最早的门神名字。民间传说中神荼、郁垒相貌凶恶丑怪,只是各地绘图时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样。所以,有的地方以桃符代之,有的地方干脆直书其名,就当作请来了门神。可惜,主人不在,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围着寨子走一圈。
网上找到的一张照片,原来是这样:从正厅可直接爬楼梯上跑马道,估计是为了防御更加及时。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从网上下载的航拍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山寨周围的竹子长成了心型!别以为古人这么懂得浪漫,这一切只不过全是自然造化之功罢了。所以,这个寨子还有一个爱意满满的名字--爱心寨。

离开北山寨,驱车前往丹云乡赤岸村,途经赤岸廊桥。边上两层楼房好像是村委会。

往闽侯方向的路边,过了小桥,就是赤岸湾头埕寨。


前面是层层稻田,后面是簇簇翠竹,风光怡人。

小溪,还有不知名的野花。






这个寨子相对简陋。




正厅屏风两边的这几个篆体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往闽侯方向的路边,过了小桥,就是赤岸湾头埕寨。


前面是层层稻田,后面是簇簇翠竹,风光怡人。

小溪,还有不知名的野花。






这个寨子相对简陋。




正厅屏风两边的这几个篆体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幸好小时候学过几天书法,居然猜出四个字是“关雎麟趾”,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序》: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旧时用于贺人生子。(摇头晃脑一番,其实俺也是百度来的)据说西安政府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是这样写的:“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文绉绉的,有文化真可怕!
离开湾头埕寨,路边看到一座房子很有特色,随手拍了一张。好奇心害死猫,可好奇心给了我意外的收获。后来一次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赤岸铳(音chong)楼。而之前看到的湾头埕寨,刚开始我还一直以为是东星寨。赤岸村铳楼群默默地伫立在赤岸村部桥墩溪两岸。它们自有其名:扁店铳楼、前店铳楼、祥店铳楼、则水店铳楼,成为独一无二的完整的一处土堡组合。四座土堡都建于清朝时期,全为土木结构,三层主体,黑瓦覆顶。孤自兀立,个形如碉。 铳楼又称“铳柜”,是配置于民宅的防御建筑,并以铳器为自卫武器,故称之。铳是清代的一种小型火器,比枪大而比炮小;柜指封闭式的建筑。铳楼多位在民宅的龙护两端,或建于村外,为求制高点可增筑二层楼,其外墙为砖石造,结构厚实,并辟小孔为铳眼,以利射击,压制来犯者。铳楼大都建于土匪横行的清末民初时期。就如图中这样,单门独栋,开有多个射击孔。下次有机会再来补课啦。

接下来赶往丹云乡前洋村,村口有座屋顶牛角形的寨子--马鞍墘寨,系王姓第十六世祖世公贡生王世俊于1870年在此地兴建,全厝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占地面积1680,共有房屋约七十余间。

里面主要用来养鸡了,没进去。


村口的这几棵杉树年纪不小。边上是芋田。



田园风光。

往里一点,就是另一座寨子:洋垱寨(亦名风洋寨)——系赤岸王氏第十五世孙永让公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修建,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基本呈正方形。

进去一看,还是有很多好东西留下来了。轩廊的木雕。


正厅正在修缮,好事。

侧面看


碉楼特写

离开前洋村,往丹云村前进,丹云村是丹云乡政府所在地,地方不大,进村很快就看到这座丹云寨,青砖砌成的高耸角楼在一片普通民宅中显得非常耀眼。


瞭望和射击用的窗孔。

大门和底部基础的石头拼出美妙的几何图案。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进去以后是一个院子。我感觉这有点不太典型。怎么说呢,院子围墙很低而且薄,一点看不出防御的样子。房子是有走廊的两层砖木结构,们都朝外开,估计是被住户们改过,不是原来的模样了。

但这个石门可是货真价实。

里面的东西也是原汁原味。

柱础。


正厅

木雕也不含糊


抵达目标,几乎是永泰东北角位置最偏的一个村,丹云乡翠云村。一进村迎接我的就是一排参天大树,主要为柳杉和松柏。凉亭、长椅,还有一些运动器材,丝毫看不出偏远落后的样子,让人感觉非常平静、安逸。

郁郁苍苍。
那么,航拍镜头下的和城寨是这样的。(图片来自网络)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门仅是虚掩,终可一睹芳容,窃喜窃喜!同时心中万分感谢未曾谋面的庄寨主人....
二楼走廊上的美人靠。试想你与那相爱之人,又或是三两知己,坐于这亭楼之上,弄几碟小菜、酌几杯小酒,不亦悦乎?不亦小资乎?过去的人还是很有生活情调的...



上楼

挂瓦。和城寨是三进透后式布局,即前座房、中座房和上座房,左右两侧为横厝房。中座房与其他座房之间设有防火隔离墙,以确保中座房的安全。挂瓦让墙体如同穿了一件鳞片状盔甲。可以防止墙体被雨水侵蚀,同时也可以起到防火的功用。
四通八达
来到正厅
幽兰雅室、相得益彰
各种木雕





中堂悬挂的就是主人林和城画像了。林和城的一生,堪称传奇。原来,和城寨的始建者是林和城之父林天郁。他因经营青梅生意,成为一方富户。当时清政府提倡“富人自保”,1853年,林天郁便开始谋划建寨。但起建一年多后,36岁的林天郁就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许多宅第经历这样的人事遽变,可能就此荒废。林和城却以13岁的稚子之肩,扛起继续修建寨堡的浩大工程。据传,他善于统筹管理,确保了资金、材料、工匠各环节的有序运转。这样前后经历了三代46年艰苦、缓慢的建造,直至1899年,远近闻名的和城寨才算全部完工。它的建筑过程,几乎贯穿了林和城的少年、青年至中年。在这期间,林和城不但承担起了建寨重任,还接手父亲的生意并发扬光大,置办产业,成为咸丰至光绪年间福州府屈指可数的造林和种粮大户,在永泰葛岭、福州南后街均置有房产物业。中年林和城还通过捐纳,得授五品知府衔。所以图中的林和城身着官服。



各种木雕





中堂悬挂的就是主人林和城画像了。林和城的一生,堪称传奇。原来,和城寨的始建者是林和城之父林天郁。他因经营青梅生意,成为一方富户。当时清政府提倡“富人自保”,1853年,林天郁便开始谋划建寨。但起建一年多后,36岁的林天郁就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许多宅第经历这样的人事遽变,可能就此荒废。林和城却以13岁的稚子之肩,扛起继续修建寨堡的浩大工程。据传,他善于统筹管理,确保了资金、材料、工匠各环节的有序运转。这样前后经历了三代46年艰苦、缓慢的建造,直至1899年,远近闻名的和城寨才算全部完工。它的建筑过程,几乎贯穿了林和城的少年、青年至中年。在这期间,林和城不但承担起了建寨重任,还接手父亲的生意并发扬光大,置办产业,成为咸丰至光绪年间福州府屈指可数的造林和种粮大户,在永泰葛岭、福州南后街均置有房产物业。中年林和城还通过捐纳,得授五品知府衔。所以图中的林和城身着官服。


灯梁下面的梁托,松了金漆,壕
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个就是风水池-月沼,可惜已经干涸

在古树的欢送下,我又再次上路

往回走,到达岭下村的分岔口转往西北的白云乡政府方向前进。在离乡政府不远的寨里村,经过金灿灿的稻田,一个小山包上有着十几株古树,这应该也是跟和城寨相同的风水林了。

这些边坡都修的很规整,拾阶而上。

从上面往下望,田里就像铺了一件金黄的地毯。

草垛子,勾起了多少温馨的回忆
厚重的青石门,略显破落。这就是竹头寨。过去竹头寨曾有上、中、下三个寨,如今上寨仅存门楼。而建于约光绪十年(1884年),落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下寨,保存较为完好。始建者黄萃容,号明官,故下寨又被名为明官寨,占地3796平方米,建筑面积5608平方米。整座寨呈轴对称图形,为土木结构、二进布局。听到竹头寨这名字,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顾名思义总以为边上应该有大片竹林才是,实际不然。原来其得名另有故事。竹头寨坐落于两重屏障之间,地形是垅中一仑凸起,形如竹头,因建在其上所以被称为竹头寨。又因为庄寨东北方向的山形生动如同三只狮子,当地人还传说此处是三狮拱卫的祥瑞之地,三狮守望之说由此得来。
入门后的屏风

柱子上阴刻的楹联。竹头寨最大特色也是最引人入胜的是它的楹联文化。其楹联数量之多、制作之精致、内容之风雅,均胜其他庄寨,是“耕读家风”这一词语的最佳代言。至今,竹头寨内楹联仍存32对。其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讲述家族由来——“麟峰(白云乡古时名称)图麟世裔,虎丘绣虎人家”;有的教诲勤勉耕读,修身养性——“世间好事忠与孝,天下两图读与耕”;也有一些纯粹描情写景,别有生活情趣——“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与君笑言”...语句生动、不一而言,无不显示出主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轩廊木雕

人物逼真,栩栩如生

入门屏风后面的楹联



大厅两侧房立面改成红砖了,甚为可惜。相信以后修葺后能恢复原貌。
垂柱部分
好景致!
出了竹头寨,日头已经开始下山。匆忙赶到白云乡政府北面的东溪村看另一个寨子--松洋寨。寨子的正门,寨墙已经几乎损毁殆尽,只留下石制大门屹立不倒。
回县城的路上随拍






今天可谓收获颇丰。感触最大的就是永泰人自强不息,敢闯敢拼,克服恶劣自然环境的坚韧性格和诚信勤劳的优良品质。我们说永泰古庄寨是不但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还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这个乡绅的绅,更多的是体现为绅士的绅,而不是土豪劣绅的绅。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世代辛勤劳动而累积财富的,注重读书更重德的养成。就拿坂中寨的建设来说吧。后人流传说,当年外墙在建造时,庄主陈尧榕时常亲自“监工”。但他监的不是工人有没有偷懒,而是工人一餐有没有吃足三大碗米饭,没有吃够分量的,陈尧榕便不允许其上工。因为垒墙用的鹅卵石个个都有脸盆大小,他担心工人在劳作中体力不支。正所谓“为富亦仁”。想到当下只要能捞钱什么都敢干的浮躁社会,我们真的是失去了很多...(第二天完)






今天可谓收获颇丰。感触最大的就是永泰人自强不息,敢闯敢拼,克服恶劣自然环境的坚韧性格和诚信勤劳的优良品质。我们说永泰古庄寨是不但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还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这个乡绅的绅,更多的是体现为绅士的绅,而不是土豪劣绅的绅。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世代辛勤劳动而累积财富的,注重读书更重德的养成。就拿坂中寨的建设来说吧。后人流传说,当年外墙在建造时,庄主陈尧榕时常亲自“监工”。但他监的不是工人有没有偷懒,而是工人一餐有没有吃足三大碗米饭,没有吃够分量的,陈尧榕便不允许其上工。因为垒墙用的鹅卵石个个都有脸盆大小,他担心工人在劳作中体力不支。正所谓“为富亦仁”。想到当下只要能捞钱什么都敢干的浮躁社会,我们真的是失去了很多...(第二天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