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节日课程方案
(2019-01-21 11:44:16)
标签:
教育 |
一、研究资源的现状:
在幼儿的身边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不同的地里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尤其是幼儿常见的自然现象,更能吸引幼儿的好奇和探究欲望。这些现象,有的夜以继日、循环往复地出现,有的则神奇莫测、变化莫测、变换无穷。它们发生在幼儿的身边,激发着幼儿去探索和了解。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优良文化传统的国家,有许多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日的形式多样,节日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重视不够,现在出现了逐渐衰退的现象,因此我们从小抓起,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节日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差距日渐缩小,节日的内容逐渐广泛,许多世界性节日也日益增多,如爱眼日、世界儿童图画书日、环保日等,因此,除了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外,还应该关注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大节日,充分挖掘现代节日的教育内容,让节日教育富有现代气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们之前的教学活动中涉及到了季节和节日的活动,但基本是根据蓝本课程中的内容来的,而没有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幼儿的兴趣出发来选择内容。于是我们将目光转向孩子们的生活,以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捕捉生活中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材料,拓展季节、节日活动的教学素材,营造广阔的教学空间,让孩子们在自己熟悉又喜欢的活动中,充分融入生活、表现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
二、资源的课程总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让幼儿在自由、轻松、愉快、灵活、丰富多彩的游戏过程中,感受音乐游戏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2、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
3、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4、积极地尝试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
5、能积极关注周围季节中的科学现象,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分段目标:
3——4岁
1、有探究周围世界的兴趣,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四季变化现象。
2、认识常见的水果,感知明显的特征。
3、感知雨天的自然现象,初步感知水的性能。
4、感知冬天、夏天明显的季节特征,感知白天、黑夜的变化。
5、能在老师引导下,通过看、听、嗅、摸等观察花草树木。
6、对发现的四季变化现象、花草树木能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简单的照片、图画记录。
7、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游戏、操作结果。
8、节日活动中,感知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关爱,喜欢周围的人。
4——5岁
1、愿意关心、爱护周围的花草树木。
2、感知一年四季的主要季节特征,知道各种动植物的主要变化。
3、对季节的变化有强烈地好奇心,能大胆提问。
4、用图画的方式或简单符合记录事物的特征和现象。
5、愿意简单陈述自己的想法,能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疑惑,提出一些的问题。
6、进一步认识、感知节日活动的由来,初步了解节日活动的主要习俗,愿意在节日中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7、进一步感知中国传统节日,乐意体验民间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1、喜欢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问题。
2、能坚持完成较困难的操作活动,不害怕失败。
3、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习俗,参与民间节日活动,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观察风、雨、云、雷等自然现象,注意其不同的变化,了解季节与人们的关系。
5、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回的顺序,了解四季常见花草树木及其变化。
三、资源主要内容: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最容易获得知识的活动。因此我们从本园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园内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现有资源,寻找贴近幼儿生活,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体现生活化、游戏化的相应内容,让孩子和园内的花草树木、蔬菜、水果交朋友,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劳动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及环境意识等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具体内容如下:
1、
关注、感受、探究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科学现象。幼儿逐步了解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和季节与人类的关系;全面感受四季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季节的天气的主要特征,了解天气现象:风、雪、雨、雷。如:小班的春天的花园(茶树花、栀子花、桑树);大班秋天的树(桂花树、银杏树);中班的四季的雨(春天的雨是毛毛细雨,夏天的雨是瓢泼大雨,风雨交加,秋天的雨是秋雨连绵,持续不断,一场秋雨一场凉,冬天的雨是雨雪,冬雨刺骨,很冷)、还有中班的二十四节气(尝试以节气为切入点,将围绕民俗传统之"二十四节气"展开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发挥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让祖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与美德能代代弘扬与传承,让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田中。)
2、
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价值,在吸取前人探索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园研究的重点和特点,以主题形式开展节日活动。如中班的端午节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们一起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有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念端午节儿歌《过端午》、表演端午节的传说等等;大班的爱眼日主题活动中,通过谈话活动:眼睛真灵展开主题,孩子们通过体验活动《假如我看不见》、美术活动《我的眼睛看到》、语言《眼睛公主》、孩子们制作爱眼宣传单、学习护眼儿歌一系列活动知道爱护眼睛的重要性。
四、课程的实施特点:
(1)、让园本自然资源走在课程的前沿
大自然为孩子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材料,它看似极为普通,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它就会发挥无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利用园内美丽的大自然,来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科学常识,加强对幼儿观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的训练,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幼儿对幼儿园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激发幼儿热爱幼儿园、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花草树木资源,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春天到处都是绿的草、红的花,如:富有家乡特色的栀子花,还有具有历史意义的银杏树,品种丰富的果子林。这时,我们就带领孩子们到活动室外去观察、去寻找,体会春天的变化,让自然资源走在课程的前沿,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姿。
(2)一日活动中渗透资源
将季节、节日活动与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种环节,即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有机渗透、整
合实施,并整合各类特色活动,让幼儿体验节日的快乐,认识季节的特征。
(3)资源活动重延续性
节日活动是具体、真实的活动体验。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成长,才符合幼儿的
特有身心发展规律。如“母亲节”庆祝活动,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给妈妈说几句话,或者自己
单独给妈妈做件手工,而是展开一系列活动,通过扮演怀孕的妈妈,体会妈妈的辛苦;通过
绘本《我妈妈》引发孩子们对妈妈的思考;通过与妈妈合作完成一件事或一个作品,增加与
妈妈的情感等等,从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引发幼儿对妈妈的情感,从而知道妈妈的伟大,让
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母情节的意义。才会让幼儿对节日内涵有自己的体验,在节日体验中实现
自己的成长。
(4)注重周边教育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本园、家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
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合作者。充分利用幼儿教育资源(包括幼儿园内的资源、幼儿家庭与家长资源、周边社区资源等),大力实施家园及社区的合作途径,充分挖掘家园及社区合作的密度,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资源,拓展课程园本化的资源和空间。
五、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幼儿——评价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幼儿自己的早期表现与现在的情况作比较,不要轻率地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对幼儿连续的定期观察和记录、家长提供的资料、幼儿的学习作品等,客观地加以整理和分析,不存偏见。主要从幼儿是否能从多方面感知一年四季的主要季节特征,知道各种动植物的主要变化,认识不同的节日和习俗,能大胆用唱歌、舞蹈、演奏、绘画、制作、构造、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与创造,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操作结果。
2、评价教师——评价从教师自身科学素养、教学活动制订能力、教研能力、教学活动实施能力、幼儿发展目标熟知测评能方面考虑。主要有幼儿是否对开展的季节或节日主题活动感兴趣,是否能采用多种教育形式,集体、小组和个别关注幼儿表现出的即时的兴趣、个体自发的活动、尽可能将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的生成活动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3、
评价资源课程体系——通过非正式访谈,问卷表等形式收集来自于幼儿、幼儿家长、专家对课程实施方案与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并进行分析,思考,课程体系能否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前一篇:理论学习
后一篇:自主性游戏观察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