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地理位置的论点抄摘
(2023-09-24 14:18:17)
标签:
历史军事文化 |
分类: 三国历史文化 |
赤壁之战地理位置的论点抄摘
盛弘之(南朝宋)在《荆州记》是怎么说的:“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周瑜破曹操处”(在今汉阳蔡甸东,汉水中间的一个洲上),“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大清一统志》卷335《武昌府?山川》说得更明确:“按江夏县东南七十里亦有赤壁山,一名赤矶,一名赤圻,非周瑜破曹操处也。”民国《湖北通志》等从之。总之,武昌县赤矶山为赤壁大战的赤壁之说不能成立。
嘉鱼县东北赤壁说,也是后人根据《水经注》推定的。《水经注》又是据盛弘之的《荆州记》确定的。《荆州记》云:“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故《水经注》将赤壁定在沙阳洲东北百人山西南的长江南岸。然与《三国志》记载不合,《括地志》、《元和志》、《寰宇记》均反对其说。至南宋,赵彦卫又依《水经注》记载,在《云麓漫钞》中说:“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言:据《水经注》,“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然疑乌林、赤壁一战相继,乌林之捷,又自赤壁始。
曹操后来在给孙权的信里,也承认乌林是不适于驻军、作战的“恶地”。他讲述说:“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偶然性,不适于屯兵、会战的蒲圻赤壁和洪湖乌林,正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赤壁大战的战场。
今蒲圻赤壁山上的峭壁上,“赤壁”二个大字犹赫然显目。传为周瑜亲书,其说法不可靠。但是有人认为,“其时楷书尚未形成,因此可断定其书刻年代当在唐代以后”,亦不可信。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裴注:东汉时王次仲开始楷书,至灵帝好书,世多能者。自楷书大师梁鹄依刘表后,楷书必定也在荆州地区开始流行。于东晋,荆、扬诸州文人尽为楷书,并非唐代以后有。在赤壁山江边,还有许多历史文人凭吊赤壁大战所题的诗赋石刻。
《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
其实在火烧乌林之前,曹军与孙刘联军是有一场正面接触的水战的,结果是曹军不利。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其中《汉末英雄记》记载:“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