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蒲圻立县与覃绍志先生的商榷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嘉鱼地理人文故事专栏 |
关于古蒲圻立县与覃绍志先生的商榷
前面与覃老先生商榷了“陆水河与陆溪口的得名”,今天说下“古蒲圻立县年号”的问题:
覃老先生把古蒲圻立县的时间归纳有五说:
一是东吴黄武二年(223年)立县说;
二是东吴嘉禾三年(234年)立县说;
三是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立县说;
四是东吴赤乌九年(246年)立县说;
五是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立县说;
对每种说法覃老先生都列举了多方资料给予了佐证的依据,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古蒲圻县正确的建县时间是吴赤乌九年(246年)九月秋。而多数学者都认可“吴黄武二年(223年)立县”:本人也认同这一立县说。其依据是地理学家乐史的典籍《太平寰宇记》载:“吴黄武二年(223年)于沙羡县地置蒲圻县,在竞江口。属长沙郡,因湖以称,故曰蒲圻。”因为头年(222年)夷陵之战的胜利,为了拉拢孙权反刘,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孙权在黄武二年(223年)建立蒲圻县是理所当然的事。嘉禾三年(234年)是潘璋去世年,赤乌二年(239年)是吕岱率潘璋军徒驻蒲圻竞江口,赤乌九年(246年)吕岱不但督蒲圻,还督武昌右部,也就是武昌至蒲圻一带的防守司令官,说明蒲圻改为武昌郡的右部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是晋武年,没有依据立蒲圻县,但把蒲圻以北沿江一线析出新置了沙阳县(含今洪湖沿江一带),也就是今天嘉鱼县的前身。还有一事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会相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成立沙阳县时,蒲圻县也从竞江口迁到了白面山(今白云山)与沙阳县同地办公,只隔7.5公里,一湖之邻。晋建武元年(317年),蒲圻县治才返回竞江口。隋开皇九年(589年)撤沙阳县,重归竞江口蒲圻县。
自从孙权在古蒲圻湖竞江口置蒲圻县,县治后来在今嘉鱼境内反复多地频繁迁移,其迁移顺序为竞江口→白面山→竞江口→鲍口→陆口川中凤山监→鲍口→陆口川中凤山监。我们把古蒲圻县治在嘉鱼境内的迁徙作过祥细的划分:
1.黄武二年(223年),孙权首置蒲圻县于竞江口。
2.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蒲圻县治迁至白面山(今白云山)。
3.晋建武元年(317年),蒲圻县治返回竞江口。
4.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洪水泛滥,蒲圻县治从竞江口漂流至鲍口(白云山下北麓鲍口,今密泉湖口。)
5.唐武德四年(621年),使人王宏让、刺史周和举权在陆口川中为县,蒲圻县治从鲍口迁至陆溪川中凤山监(刀环口)置县。又有史料说是唐武德元年(618年),蒲圻县令郑元瑾,时值西良(梁)湖壅塞,疏请改于(陆口川中)凤山监地建署宇,开学校,辟田土,定经制,厥工居多。有可能是提前三年在陆口筹建。
6.唐贞观七年(633年),蒲圻县治从陆溪川中凤山监复迁白云山鲍口。
7.唐天宝三年(744年),蒲圻县治从鲍口又反复迁至陆溪川中凤山监(刀环口),改刀环口为“蒲矶口”。
8.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新置嘉鱼县,古蒲圻县治从陆溪川中凤山监迁往赤马港莼川(今赤壁市区)。
从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竞江口置县,到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设嘉鱼县,古蒲圻县才分离迁走到今赤壁市区,在嘉鱼境内长达730年。南唐保大置嘉鱼县后,赤壁古战场在行政区域上又归属嘉鱼县辖管了997年(953—1950年),所以,很多典籍又载为“嘉鱼赤壁”是有依据的。但我也存在些质疑,也无法圆其说,《蒲圻县志》及文史学者都说孙权置蒲圻县时吟了首莼川的诗:“蒲圻千里兮,绿茵茵,圻上故垒兮,雾沉沉。莼浦五月兮,风光美,川谷对鸣兮,布谷声。”这就是“蒲圻莼川”的由来,所以,蒲圻县亦有莼川之称。我认为这是后人瞎编的。孙权首置蒲圻县在西梁湖北面的竞江口,把远离竞江口百里之遥的蒲圻莼川韵律成诗,难道孙权有先天知觉和神算,730年后蒲圻县肯定要搬到赤马港莼川。这种天大的笑柄我和你一样是不认同的。你文中说是赤壁市史学家冯金平老先生从文学的角度遐想创作的,我认为是明代诗人黎公弁,字之冕的杰作。黎公弁 明前期诗人、学者,江西南城人。屡典文衡,修纂临颖、蒲圻二县县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勤于著述,正统九年(1444年)任蒲圻县教谕,十二年丁忧离任蒲圻教谕。据说丁忧后在景泰年间再次担任蒲圻教谕。莼川为蒲圻别称,他以莼川之名著有《莼川杂咏》《莼川十六咏》,世传诵之,原书已佚。后少数诗律抄本流行于蒲圻,这些抄本里还有赤马港、冯京读书堂等。
再就是1995版《蒲圻志》和文史学者,心中没有个大度的心怀,从来没有认可古蒲圻县治所是置在嘉鱼。为了说其圆,还把嘉鱼县境内的“竞江口”、“鲍口”、“陆口川中”都搬到了赤壁市内,长江之水向东流往下游,竞江口是在嘉鱼新街镇南庄至渡普镇吴刘河处,神山老人是很清楚这条江河的,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坐船来渡普镇做生意都要经过竞江口这条河,可你们的县志及文史学者硬说竞江口是在神山的衙门嘴,好像长江之水是在往南流。不过后来冯金平老师觉得不对,就到嘉鱼沿江考察了一番,他没有想到古长江和现在的航道不在一条线上,最后得出结论;又误认为竞江口是在嘉鱼县潘家湾的平安洲之口。再就是古蒲圻县从竞江口迁到今鱼岳镇白面洲的鲍口立县,鲍口就是三国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屯兵的地方,今天的密泉湖口,可《蒲圻县志》也载为在赤壁市区内,冯金平先生也认可了这一说法,他认为“鲍口就是凤山”。其实是两个地方,凤山(监)在陆溪镇,既古蒲圻县迁之的蒲矶口(刀环口)。还有吴四明先生说:“凤山监在今京广铁路线上的高山地区。”不管怎么说,赤壁人从来都不认可古蒲圻县是置在嘉鱼,只认可嘉鱼是从蒲圻析出,就是不认可蒲圻县治所是从嘉鱼境内迁到赤马港的。例如1995年《蒲圻志》载:“石头口(赤壁)自魏晋至元末均属蒲圻县,明洪武元年(1368)划归嘉鱼。”请问,魏晋时期蒲圻县治所是不是在今嘉鱼境内,隋唐保大十一年(953年)至解放后的1950年,今赤壁镇根本没有划属蒲圻县的痕迹。所以,尽管蒲圻县命名为赤壁市盖棺定论,还是有很多专家学者难以置信赤壁古战场是真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原蒲圻县不在长江沿线,而是在深山老林中,怎么能认为蒲圻赤壁是真的呢?只有赤壁学者大度点,包容点,把嘉鱼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体系,承认历史的真相,才能解决嘉鱼赤壁和蒲圻赤壁同为一个赤壁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大家知其所有原。我们现在研究三国文化,嘉鱼也有领导说是在为赤壁做嫁妆,其实嘉鱼也有更多的三国文化,“百里赤壁”驻军线路80%在嘉鱼境内。
这里还有个问题值得商榷,就是孙权首置蒲圻县时,吕岱为镇牧,1995年版《蒲圻志》有载;冯金平先生提得最多,还解释说镇牧就是县令,这个吕岱传里没有,依据从哪里来的,镇牧这一词,字典里没有,别人都为县令,为什么吕岱的官衔为“镇牧”,汉时只有州以上的设牧,如刘表为荆州牧,没有县下设牧的,历史上合乎情理,有造假的嫌疑。黄武二年(223年)立蒲圻县时,他由交州刺史调回孙权身边任蒲圻县令也正常,因为蒲圻县当时区域很大,含今咸安、嘉鱼、赤壁、崇阳、通城、江北洪湖的新堤、龙口、燕窝等,再说孙权也需要一位得力大员为他镇守陆口。黄龙三年(231年),武陵夷贼反,吕岱屯长沙平夷贼,后一直屯长沙,嘉禾三年(234年)潘璋病逝,吕岱兼并其卒,从长沙进入陆口。四年(235年)又去南海平乱,赤乌二年(239年)潘浚去世,吕岱接替潘浚领荆州文书,手掌荆州大权,再次都督蒲圻竞江口,不久,广西乱,吕岱星夜前往讨伐,孙权又追认吕岱为交州牧。赤乌八年(245年),孙权分武昌为两部,右部从武昌至蒲圻,由吕岱任都督,加封为上大将军。所以,不存在你说的“吕岱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到黄龙三年(231年)一直在交州。”(具体可参照《百里赤壁寻踪》“屯陆口督蒲圻县竞江口-吕岱”一节,205至207页。)这里有个典故,就是我上次讲到的陆口许迪“监守自盗”案,同期发案的有吴昌(湖南平江)县令朱表,贪污公粮5100公斤,比许迪更大,案发后朱表“自请囚禁”,并将挪用的公粮补上,由于官大有些面子,加上儿子多方求情,最终从轻发落。有人不服,上告到孙权,权旨彻查此案,由于此案涉及了黄龙三年(231年)屯长沙平夷贼的吕岱,案件载有“吕侯”和“镇南将军”,巧好吕岱于嘉禾元年(223年)协助潘濬讨伐武陵蛮。最后还是以“朱表割米自首案”了结,并无下文。这就说明吕岱并不是一直待在交州。
至于“镇牧”一词,我与覃老先生观点一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有待赤壁专家学者再研究探讨,有个更明确实据的说服力,不能用文学的角度来演绎历史,这就是我的观点。
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