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小结(三)与下阶段计划

(2016-03-08 10:54:00)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阶段小结

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现状怎样?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幼儿园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一提到培养和教育,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如何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至于幼儿有没有良好的品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就很少去注意。更没有花时间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对师幼关系恶化。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幼儿发展,而不应为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牵制。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思,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的幼儿关系进行反思。其实幼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前五大类基础的认知,还要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看护,例如:饮食、睡眠、盥洗、卫生、疾病预防、安全等。相对于读书写算而言,这无疑都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稍有收获。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等。  随着幼儿期的孩子要求独立性的愿望增强,这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的好时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也不能光靠几条规矩来执行。这时期在给孩子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逐渐地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告诉他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他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吃手、不挖鼻孔、不抠耳朵,要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要定期给孩子剪指、趾甲,这时期孩子的手到处乱摸,手指甲一定很赃。在给孩子洗脸、洗手时,要开始教孩子自己来洗手,教他怎样用肥皂,如何洗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孩子吃饭时不专心、喜欢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小话的现象也多起来,作为教师光提醒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怎么能让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呢?我们为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吃饭吃得认真,不发呆,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哪组做的最好就评为"优秀小餐桌"的称号。时间一长,孩子们都争着当"大小孩",不像"小孩子"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时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我们还应该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帮助孩子每餐膳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宜过急催促。每次盛饭不要过多,吃完后再添,有利刺激孩子吃饭的积极性。如果各餐食品种较多,要一样一样地分,不要全部放在饭碗里,使孩子吃时不方便,容易贪多嚼不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睡眠质量。要使孩子睡得好,要注意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按时醒。一般地,孩子在幼儿园每天中午睡1.5-2小时,晚上在家中应该睡10小时以上。作息制度一旦订立,最好坚持一贯,也不是一刻都不能差。根据季节、假期可作适当调整。平时在幼儿园我们应该表扬那些能安静、迅速脱衣服鞋袜、睡下后自觉闭眼、不乱动、不讲话、较快入睡的幼儿。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阶段计划(四)

幼儿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有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具体包括:进餐、如厕、午睡等。培养科学、有序、合理的生活习惯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他们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这对幼儿的将抗成长乃至一生的健康都有着重而深远的意义。

幼儿的自理能力是我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独立进餐、盥洗、排泄后的自理、穿脱衣服和鞋袜,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需要从学习如何生活开始。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指导,下一阶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指导:

1、幼儿的盥洗习惯;

2、幼儿的进餐能力;

3、幼儿的收拾能力;

4、幼儿的如厕能力;

5、幼儿穿脱衣服的能力。

 一、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根据小班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因此第一个月,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合理的生活规则。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

  1. 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轻一点,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2. 鼓励幼儿要有集体意识。比如排队如厕,排队走路,排队放学,排队洗手,排队做操,在一定范围内做户外活动等。

  3. 培养幼儿服务意识。比如吃午饭时候,选表现好的幼儿来发勺子。上美工课时,表现好的发小剪刀。慢慢的小朋友们就都争着表现好。

  4. 鼓励培养幼儿积极回答问题,特别是胆小内向的幼儿。比如多多提问,举手回答,只要勇敢站起来就受到表扬或者奖励。

  5. 培养幼儿劳动习惯。比如将地上的纸屑捡起来,自己将东西放回原处。吃完饭小小值日生擦桌子等等。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1. 吃饭时要专心,不能说话,不能东张西望。

  2. 吃饭不要洒在桌上或者地上,自己清理桌上饭菜。评选最佳餐桌。

  3. 不挑食,有限能力下不能剩饭菜。

  4. 上课时不东张西望,不大声喧哗,不乱扯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

  5. 上课要抬头挺胸向前看,腿要并拢,不能放在凳子上或桌子上,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6. 午睡不许喧哗,睡醒躺着不打扰其他幼儿,按时起床等。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1. 投纸篓的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只有执纸篓的幼儿和投球的幼儿合作好,就会取得好成绩。

  2. 玩滑梯,荡秋千等游戏能培养幼儿按秩序或者谦让的能力。

  文明的游戏过程能让幼儿们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或者做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年轻的家长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通过微信、QQ、校讯通、电话等多种方式多沟通,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把幼儿园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庭中也有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培养优秀的孩子。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