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淘汰掉的“救命粮”,如今被广泛种植

标签:
健康杂谈 |
分类: 健康养生 |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高粱,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吃它。但是,从明清两朝开始,一直被人们忽视的高粱,却成了受众人追捧的“明星”。
https://p9.itc.cn/images01/20220423/7f91683c44074a6a985c315dfc51a140.jpeg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爆炸式”增长,但人均耕地面积有限,这就导致粮食供不应求。正常状况下可以勉强填饱肚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大片饥荒。而高粱的适应能力很强,具有抗涝、抗旱、耐盐碱的特点,在许多干旱、盐碱地也可以稳定高产。一时间引起广泛种植,成了老百姓碗中的主食。
明末清初,那个物资贫乏的战争年代,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来说,高粱是能填饱肚子的“救命粮”。
https://p8.itc.cn/images01/20220423/d4298c4652e3472ba79a551c70c3ef90.jpeg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粱也曾是许多北方人的日常口粮。
1959年夏天,北方平原大面积干旱、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产量下降。1960年,我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由于旱涝保收的特质,高粱的产量要高于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因此成了上世纪60年代成了养活北方人的“救命粮”。
从历史的纬度上来说,饥荒并不是一件坏事!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大饥荒,但上天也给了我们一个袁隆平,开启了“杂交水稻”之门。从此,中国人民不再为填不饱肚子而发愁。
https://p7.itc.cn/images01/20220423/f9f25decac394c6985e4bed99d3c51e9.jpeg
曾是“救命粮”的高粱,如今又为何被人唾弃?
1、高粱虽然贵为“救命粮”,但它却没有想象中的好吃。相比于大米、大豆,高粱饭吃起来有一种苦涩的口感。这是因为高粱中含有“单宁”,一般来说,许多未成熟的果实中也含有这种物质,比如青柿子、葡萄皮。
从口感上来讲,在饥荒年代,能吃饱就行,哪还顾得上口感!但在衣食富足的现代社会,高粱被逐出主食的舞台,也是情理之中的。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423/6cdacb55a4e64af5afe7faf2961c7d9f.jpeg
2、高粱虽然可以一直保持高产、稳产,但是营养不足。高粱的淀粉含量十分高,一般在60~70%左右,占所有营养比例的一半以上。另外,高粱中的蛋白质缺乏“色氨酸和赖氨酸”,这种蛋白质不易被人体吸收。这也是高粱被人唾弃的主要原因。
除了淀粉转化成的糖分,高粱几乎并不能为人类提供有用的营养价值。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423/e08eb9dbacbd44db803ee094d5b7a46a.jpeg
口感差、难吸收、不消化,被淘汰掉的高粱又火起来了?
高粱并没有消失。在吃精米细粮的今天,仍有人承包几百亩土地种植高粱。
现代人吃得饱饭,为啥还要种高粱?
https://p1.itc.cn/images01/20220423/a1cebc1464f0491280a16eea6aa191ed.jpeg
1、高粱的淀粉含量高,容易发酵,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催生出各种芳香物质。其中,白酒就是典型的代表。用高粱酿出来的白酒,酒体晶莹透亮、酒味醇厚、酒香甘冽,远胜于其它粮食酒。白酒文化的蒸蒸日上,这是高粱被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
李白有句诗叫“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认为这句话放在高粱身上很适用。高粱本身的价值不多,但是由它衍生出来的“白酒文化”,仍在被人们传承。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423/0c9358f5140b4cb8a0e94875f098b172.jpeg
2、改革开放以后,高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高粱米可以用来酿酒,它的茎、叶则成了各种禽类饲料的主要成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多。畜牧业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养殖场对饲料的需求。为此,农科院研发出了一种“巨型甜高粱”。甜高粱茎叶的含糖量很高,制成青贮饲料后耐保存、营养足!牛羊吃了之后易于消化,产肉量、产奶量也会加大。因此,高粱被广泛种植。
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5%的新鲜高粱杆、玉米杆、青草等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化学发酵作用,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423/f13e525273cc4008971514a74aeaac8e.jpeg
一路走来,漫漫数十年。高粱曾是中国人民艰难岁月的“救命粮”,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想,高粱,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在高粱的背后,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节约粮食,粒粒“诛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