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二四)象来街

(2024-03-19 11:50:36)
标签:

消失

地名

可以

回忆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二四)象来街

 

象来街在西城区宣武门西约一里地左右,就是今天的长椿街,南北走向,北起宣武门西大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

民国陈宗蕃编著的《燕都从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自宣武门大街而西,为宣武门内西城根,东曰象房桥,众议院、参议院在焉。众议院今为法学院,参议院今为法政学院。众议院之西,原为大明濠,自宣武门外入水关,南北贯阜成门大街以达于西直门大桥之横桥,今由城根至阜成门之一段,已平为马路,曰沟沿大街……自沟沿大街以西象房桥以北为沈家街,《顺天府志》称为温家街,以南为象来街。”

那时的大象并不是现在动物园里的宠物,而是参与朝政的礼仪,清人书中记载“午门立仗及乘舆卤薄皆用象。”据说,那时的象是分等级的,吃的食物也是分“几品料”的,煞是了得。百官进朝入毕,象会立刻“以鼻相交,无人敢越矣。”那情景非常壮观,颇似现在的仪仗队。

据称,书上有载:每年六月大象在护城河洗澡,成为了当时的节日。如同贵妃出浴一样,成为一景,轰动京城。明代画家崔青蚓曾画洗象图,诗人吴梅村专门题诗记载其盛况:图成悬在长安市,道旁观者呼奇绝。据说观者早就有人预租好临河房子的好位置,河边搭起茶肆食摊的棚子,热闹得如同如今的地坛庙会。清时号称“南朱北王”中国两大诗人都曾为此留下诗。朱彝尊诗:“后园虚阁压城壕,溅瀑跳珠闸口牢。正好凭栏看洗象,玉河新水一时高。”王士禛诗:“玉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那时,王士禛住琉璃厂火神庙夹道,朱彝尊住海柏胡同,离这里都是几步之遥,近水楼台,看着方便。

对于普通百姓,宫廷中御象的壮观,是无法看到的,但每年阴历六月初伏时,象房里的大象要迤逦而出,红帐引导,旗鼓相迎,跨过象房桥,到南边一点的护城河洗澡,那情景一样的壮观。大象从象房里出来,列队到护城河走的这一段路就是象来街。那时护城河畔,人头攒动、翘首眺望大象出场的情景,宛如现在仰望明星出场一样,当大象终于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会忍不住地高喊起来:象来了,象来了!地名不就是这样人口相传而来的吗?当然这也只是猜想而已。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1495),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但至清代后期,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境遇不断恶化,从而被逐渐病饿而死,仅留下象来街这一名称,后来改为长椿街

改称长椿街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个地名来自建于明代的长椿寺古庙。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此前苦行僧归空和尚来北京,传说他可以“一再七日不食,日饮水数升”。众人把他看成有道行之圣僧,迷信佛教的孝定皇太后奉水斋禅师之言,为归空和尚建了这座长椿寺,万历皇帝赐额曰长椿寺,以预祝太后健康长寿。清乾隆十一年(1747)拨款重修长椿寺。我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死后再次停灵,李大钊遇难后的灵柩也曾在此暂存。清、民国叫下斜街又叫槐柏树斜街。

1965年南北两段统称长椿街,至此象来街的名称不再有了,但是这段历史不应该湮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