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五五)魏公村

(2024-03-09 20:50:29)
标签:

此地

空余

历史

地名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五五)魏公村

老北京的故事(五五)魏公村

老北京的故事(五五)魏公村

老北京的故事(五五)魏公村

魏公村在海淀区西三环北路,靠近民族大学西路、魏公村路、教学西路和校园南路。

魏公村的名字由来与古代维吾尔族人有关。魏公村原名畏吾村,维吾尔族古称畏兀,唐代就有维吾尔族人居住在北京,元代畏兀儿人大量聚居于京西直门外,因此得名畏吾村。后来由于畏吾与魏公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魏公村。

在历史上,魏公村也曾被称为苇孤村、委兀村等,这些都是基于畏兀儿人的译音,随着时间演变有所改动。

解放初期,这里只是十几户农民的小村落。今天已成为繁华的市区,著名的中央民族大学就在魏公村一带。

说起魏公村的来历和古代畏兀儿人即今维吾尔族,只是翻译的不同。新疆维吾尔人在北京的活动,始见于唐代的记载。他们“多为商买与燕……尤能别珍珠”。到了元代,当时维吾尔族的首领臣附于蒙古汗国。蒙古族的统治者从维吾尔族人那里吸收了不少先进的文化技能和比较完整的典章制度,并在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大量擢用维吾尔族人。大都西的畏吾村,成为维吾尔族兄弟聚居的地方,清人乔松年《萝亭札记》载:“畏吾村,盖京西直门外村名,本西域畏兀部落,元太祖时来归,聚此于地,以称村焉。”他们或经商或制酒,或冶炼镔铁。元人黄文仲在《大都赋》中赞“平则为西贾之派”,平则指平则门,即今天的阜成门。

明末这里称魏吴村。代成化年间,太监墓志铭称这个村谓务村。正德年间,太监墓志铭称委兀村。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畏吾村。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宛署杂记》称苇孤村,有如下记载:(宛平)县之西北,出西直门一里曰高良桥,又五里曰篱笆房,曰苇孤村,又二十里曰鞑子营。又十里曰北海店,其旁曰小南庄、曰八里沟、曰牛栏庄……”这不仅提供了畏吾村的异名,也说明畏吾村的位置与今天的魏公村是一致的。所有这些称谓都是维吾尔族称的译音,只不过依照语音,略有改动。到了清代,这个村子仍叫畏吾村。

清代畏吾村的名称依然沿用。名诗人王士祯、查嗣瑮、法式善,乔松年均在文中提及畏吾村。在康熙年间,畏吾村也称魏吴村,乾隆年间又称卫伍村。据清人查礼《畏吾村考》:京师西直门外八里,有村名畏吾。案畏吾,元时西域国号也,太祖四年归于元。或称畏吾,或称畏吾儿,或称畏兀,或称畏兀儿。……此村密迩郊甸,意即其聚族地乎?……畏吾之名,当始于元。今之人或以其地近郊甸,兵卫所居,遂称之曰“卫伍”,殊失其义。

虽然在清代畏吾村有“魏吴村”、“卫伍村”等不同写法,但直到清光绪七年(1881),这里仍称作畏吾村,直到十九世纪后期尚未改作“魏公村”。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北京市的许多旧地名被纷纷代之以新的称谓。民国四年(1915)绘制的《实测京师四郊图》标称魏公村。文革期间被改为为公村,1982年又恢复魏公村原名。至今魏公村附近的一座立交桥仍称做为公桥这也反映了历史名称的沿用。

今天的魏公村曾是元大都郊外的畏兀儿人聚落。由于优美的地理环境和畏兀儿人的宗族观念,在西直门外、高梁河畔出现了几个畏兀儿大族世代相承的家族墓地。以这些大型陵园为核心,这里逐渐形成了畏兀儿人在京郊的聚居点。虽然在元末明初这些陵园已经消失,但畏吾村之名却一直延续下来。

如果把魏公村的历史看作北京城数百年发展史的一个侧面,把魏公村当作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变迁的一个见证应该是有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