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九七九)上万村
标签:
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九七九)上万村






上万村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是青龙湖镇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村,村内现存多处古墓遗址。
唐代穆宗三年(823)平洲的一位和尚来到上万村,在上万村和谷积山购买了两块地产,分别建立佛寺。上万村除了谷积山佛寺,还有清代台湾兵备道、安徽巡抚孙国玺墓。这座墓礼成于清代乾隆五年(1740)。著名的大南峪也在上万村,大南峪原来是明代宝珠禅师建的万佛寺,后来叫天台寺。这寺院始建于清嘉靖三十年(1551),历时二十八年,万历七年(1579)落成。道光十四年(1824)乾隆的曾孙奕绘把采堉的两千亩地和大南峪的僧人交换,在这儿建立了园寝。道光十五年(1825)开始建设,道光十七年(1827)落成,一共有十景,分别是杨树关、第一桥、山堂、霏云馆、清风阁、菜圃、牛羊砦、红叶庵、大槐宫、东坡、小石城。
道光十八年(1828)七月初七,奕绘在府邸中去世,就藏在大南峪中,年仅39岁。奕绘长眠40年后,他一生钟爱的妻子顾太清在光绪三年(1877)去世,与奕绘同眠在大南峪后的翠峰之下。
清代晚期的克勤诚郡王园寝在上万村村北,在民国《房山县志》中记载:“清克王陵,在北上万村西。”原来,当年上万村分南上万和北上万两个自然片,后来两村合一,就是现在的上万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克勤诚郡王晋祺去世了,克勤诚郡王府从北车营王姓人家买到了上万村西的六十亩一块地块儿,把克勤诚郡王晋祺藏在这儿。清代中期以前,北车营村和谷积山都属于上万村地界,清中晚期,北车营村才出现,谷积山才属于北车营村。
上万村西北的居住区,建在北高南低的坡地上,在一座菜园子的角落,矗立着一座敦厚雄浑的馒头形宝顶,北侧为升高的土坡,南侧紧邻一座民房,东侧是一堵院墙,西侧对面的挡土墙上立一块“泰山石敢當”牌子,疑为村民用来辟邪。
2015年一场雨后,宝顶旁的泥土出现沉降,露出一个回填不实的盗洞。原来这里隐藏着一座硕大的坟丘,因墓主人身份扑朔迷离,当地村民和专家学者都称其为“无名宝顶”。文物专家推断,如此体量的大宝顶,墓主人绝非普通富户,很可能是一位明清时期的王公大臣,如能破解墓主人的身世,其文物价值将更加凸显。据1897年的土地买卖文书,证明宝顶所在的坟地曾被交易。
宝顶即陵墓地宫上面凸出的馒头形坟包,是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一层一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而成,材质如水泥般坚不可摧。历经岁月变迁,宝顶坚硬的表层已经斑驳不平,裂缝中钻出凌乱的杂草和荆条,但浑圆周正的轮廓尚且完整。宝顶底部,包有一圈弧面青砖,磨砖对缝做工细腻。
经测量,宝顶通高约4米,底部直径约6米,当年的坟院规模不会小。但如今其余建筑消失得无影无踪,更无墓碑可寻。
村里陈姓老人说,上万村有清代大臣孙国玺墓、克勤郡王墓、郭家坟、何家坟、方家坟……唯独这个大宝顶是个无名氏,隐藏在人家房后,又没有碑记,很多本村人都不知其存在,更别说墓主人的身份。
大宝顶就是清代世袭郡王“克勤郡王晋祺”的长眠之地。2015年,上万村大宝顶被官方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上万村的何家坟现在还遗存七棵白皮松,这七棵白皮松粗壮高大,树形多为鹿角形,每棵之间的间距很均匀,约6米。七棵白皮松排列成一个中间一棵、左右各三棵的箭头形,箭头的尖端向北稍偏西约340度,箭头角度约90度。这种排列是一种典型的墓葬植树方式。只是那七棵古白皮松树龄稍短,均为二级古树,排列得稍欠整齐,而且箭头的方向朝东稍偏北。在上万村东北约10公里的丰台区太子峪村古树群也有同样排列的七棵古白皮松,这两处各自7棵古白皮松的排列方式,在北京地区其他帝陵、皇家坟茔园寝、大臣墓等都没见过,估计这是民间的一种墓葬植树方式,只是它的具体规制、含义和分布区域还都不清楚,有待继续探寻。
何家坟列入了《房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年代为清代,墓主姓何,看坟人姓吴,但其来历已不可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