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九六三)镶黄旗官学

标签:
官学旧址今天遗留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九六三)镶黄旗官学
镶黄旗官学建筑遗存在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甲20号,是八旗镶黄旗官学所设的官房校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圆恩寺胡同在南锣鼓巷东侧,东西走向,长440米。胡同因在圆恩寺背后而得名。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满族入关后便十分重视教育,顺治年间即建立八旗官学制度,镶黄旗官学便是其中一座。据说是京城里仅次于正蓝旗官学的第二大八旗官学。
学校自1644年建立镶黄旗官学已有370年历史。1908年,镶黄旗官学改为“八旗第一高等小学堂”。1938年,改为“市立前圆恩寺小学”。前些年并入到黑芝麻胡同小学。
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坐落于鼓楼脚下的南锣鼓巷四合院保护区内。是一座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的四合院。
西校区曾为清末奎俊王府东花园,1923年旅京湘人蒋水生在黑芝麻胡同建立“中华女子职业学校”,1949年成立“私立宏仁小学”,1954年改为“煤炭部煤炭管理局子弟小学”,1956年后改为现名“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1978年被东城区命名为重点学校。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亲自为学校提写校名。2000年9月,前圆恩寺小学和宽街小学部分合并到黑芝麻小学,统称为“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形成东西两个校区。2014年,学校共有四处院落,三个校区。西校区是现代化的教学楼,东校区是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学校既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的文化气息。
官学主体建筑保存较完整,大门向北,位于中轴线上,临胡同为五檩大式硬山式加前廊一步,面阔五间,明间辟为大门,其东西各有三间倒座房,为小式硬山合瓦式,一进院为九檩大式硬山合瓦式建筑,前后带廊,面阔五间,中间为过厅,二进院有东西配房各三间,为五檩大式硬山加前廊一步合瓦式建筑,东西配房的南侧还各有一间耳房,正房七间,七檩大式硬山合瓦式建筑,前后带廊,中间为过厅,三进院西侧已改建,现南侧仅存两栋各三间的南房,现状已连为一体呈六间,为五檩硬山合瓦式建筑,现为东城区第三批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东校区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镶黄旗官学院子共三进,头进院子有面阔五间的正房一座,前出廊后出厦,气派非凡。二进院则有正房七间,东西配房各三间。第三进院落只剩下正房六间。
三个院子套在一起称为三进院落,从上往下看呈一个“目”字形。最中间的是庭院,会栽植一些花草树木,并在中间放一口水缸,风水上讲这是聚财。一般是大门朝南,东西两边是厢房,中间靠后是正房。
三进的宅子就是有三重院落,每个院落都有正房、厢房、下房,甚至雨廊等等。三进三出,是从大门进去是院子,里面会有道门,打开是第二处院子。第二个院子还有道大门,通往第三个院子。这三道门是三个院子的大门。每个院子都还有另开的小门供出入。
宅院大小称“进深”,是以纵向“大厅”的数量计算的。三进——由纵向的“门厅”“正厅”“后厅”这三个厅组成。
一进院落房屋面积加院落约400平方米,二进院落不会小于600平方米,就常见的北京四合院标准来说,三进应该不会小于900平方米。宅院因地制宜,地区不同构造和尺寸也会有所差别。
从此也可以看出镶黄旗官学原来的大致样子。